架鼓,原是祭神和祈雨之用。每逢花会或为庆典、祭祀、迎亲时,与狮子、少林、高跷、旱船等花会一起演奏,是花会和各种鼓庆活动的主力军。
安国架鼓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据传,于清朝乾隆年(1736一1795年)间,由安国县城东大文村一个姓陈的铁匠引进来的,后来逐渐传遍全县。在随后的发展中,大文村的架鼓队保持了陈铁匠带回的原汁原味,在原地敲击或一面行进一面敲击,而流霜村架鼓队则蹦起来、跳起来,大步奔腾, 镲铙飞舞,鼓点变化花俏。而现代的架鼓演奏,基本上都是后者。
安国架鼓,鼓面一般为80厘米或120厘米,最大直径可达五、六尺。四周有鼓架支撑巨型大鼓,并架在大车上,4名鼓手围绕大鼓分散站立,用捍面杖粗的鼓槌奋力击鼓。周围有二、三十个年轻小伙手持大钗、大铙随鼓点附和,三五个少年持小鼓、小钗、小锣协奏。安国架鼓的乐队编制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领鼓,由一面镗鼓,一个铛和一副小镲组成。二是由一面大鼓加10~20副大镲和钹组成。演奏时,由领鼓先打,然后大鼓随之,大镲、大钹、大槌上下翻飞,边舞边打,其声震天动地、气势威武。
全县11个乡镇都有架鼓队,其中,以杨翟、韩村、门东、南马较为有名。而架子鼓队都有其专门的架鼓服,头包雪白的毛巾,身着鲜红的背心,碧蓝色的灯笼裤。鼓槌和大、小钗上拴有红、绿彩绸,演奏到高潮处,持大槌和大钗的小伙子脱光了膀子猛敲,大钗、小钗在头顶上翻飞起舞,红绿彩绸上下飘舞,鼓声、钗声齐鸣,有如龙腾虎跃、排山倒海之势,体现了北方农民粗犷豪放的气质和性格。
安国架鼓的鼓谱有70余套,现在一般只能敲出30多套,经常演奏的只有十几套而已。从现在的鼓套子来看,纯属用于祭神(如和尚行香),迎神(行龙鼓)、祈雨(龙斗虎)的已不多见,大部分是用来反映民间生活和欢庆佳节的。其中有用于祭祀、祈雨、祝寿的“行龙鼓”、“和尚行香”;有用于欢庆、迎宾活动的“摇铜鼓”、“龙斗虎”、“小紧边”、“摘瓜”、“小狗咬”;也有用于武术、狮子舞伴奏的“狮子滚绣球”、“八仙过海”、“珍珠倒卷帘”;还有反映民间传说的“二郎担山”、“迷魂阵”、“靠山”、“撞山”等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