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的土地---瞿家湾

家乡区县: 湖北省洪湖县

瞿家湾是一块红色的土地,革命的火种曾经在这里保存和燃烧,贺龙、周逸群、段德昌等老一辈革命先烈曾在这里浴��战斗过,昔日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首府就坐落在这里一条饱经沧桑的老街上,这条老街也早已列入国家文物重点保护单位,现存有革命旧遗址39处,成为全国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湖北省国防教育基地。

1928年初,贺龙、周逸群到湘鄂西,领导土地革命,先后开辟了湘鄂边和洪湖两个革命根据地。1930年,红二军团成立,湘鄂边和洪湖两个根据地联成一片,发展成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不久,成立了中共湘鄂西特委和湘鄂西联县政府。红军和地方武装发展到3万余人。1932年秋,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领导,红军未能粉碎国民党军第四次“围剿”,退出洪湖革命根据地。

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又称湘鄂西苏区,是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三大苏区之一,是中国革命辉煌的一页。这片红土地,不仅有无数英烈长眠,而且哺育了元帅贺龙和上将贺炳炎等人,更是烙下了毛泽东、董必武、彭德怀、谢觉哉、帅孟奇等一批革命家深深的足迹。

1951年6月,新中国的版图上有了洪湖县的名字。

建国后以“洪湖”为名建县,其意在于纪念这块英雄的土地上浴血奋战的革命先烈。在这块红色土地上,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所称颂的“洪湖精神”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交相辉映。“洪湖精神延生在小镇瞿家湾。”

早春三月的清晨,寒风扑面、冷雨飘飞。踩在瞿家湾红军街斑驳的青石板路上,悠长的街巷曲折蜿延,一眼望不到尽头。

这是一座典型的水乡小镇,内荆河在它身后静静流淌。宽不到5米、长400余米的石板街两旁,是一幢连着一幢的木质结构民房,这些兴建于清末民初的建筑,灰墙玄瓦、高垛翘脊,凤点头造型的飞檐伸向长空。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这是一条诗意的街,更是一条革命的街,一条湘鄂西的街!街道两旁密集分布着“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湘鄂西苏维埃省政府”、“湘鄂西革命军事委员会”、“工农日报社”等39处革命旧址。

周逸群、贺龙、段德昌、关向应、谢觉哉、柳直荀等,许多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这里战斗。这里有他们的旧居。这里有曾经统率着近3万正规红军和50余县的红色政权。当年,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曾受到湘鄂西人民的关注,这里的一举一动,都曾关系和影响着整个湘鄂西的历史进程。

徜徉在石板街上,沉吟在旧址的每一处。这里的哪一份资料,哪一份物件不是在向人们陈述那段血与火的岁月。

展厅内赤卫队员当年使用的梭标、鱼叉林立,土炮、自制手枪、锈迹斑斑的大刀等文物,仿佛把人们带入当年峰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杀敌战场。一艘名为“水上飞”的小船静静“停靠”在墙边。在洪湖水上游击战争中,水上飞曾发挥过巨大威力,在水草丛生的河湖港汊,敌人的机动船也常常被它打得人仰船翻。

湘鄂西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内,贺龙同志的住室窄小而简陋,仅有两把木椅、一张旧方桌和一张老式木床,蚊帐和草染碎花布被单打有多个补丁。

老街背后是烈士陵园,耸立着一座12米高的纪念碑,通体水磨石,正面镶嵌着黑色花岗岩,刻着由王震同志手书的“湘鄂西苏区瞿家湾革命烈士纪念碑”15个遒劲大字。

漫步红军街后,举目四望,瞿家湾大道亮丽清新、集贸市场热闹繁华、电排河景点精巧雅致……这里的风物已打上当代文明的强烈印记,与老街的古朴相映成趣。

果粉朵朵(2015-05-1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