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我的家乡

家乡区县: 福建省惠安县

泉州,简称“鲤”,别名“鲤城”、“刺桐城”、“温陵”,地处福建省东南部,北承福州,南接厦门,东望台湾宝岛,辖4个区,3个县级市,5个县和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1]

泉州是国家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唐朝时为世界四大口岸之一。[1]

泉州分布在世界129个国家和地区的泉州籍华侨华人720万人,旅居香港同胞70万人,旅居澳门同胞6万人,三者合占全省60%以上。[1]

2013年,泉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128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2679元(按年平均汇率折合10121美元

泉州是闽南文化源头,周秦开始经济开发,于260年(三国时期)始置东安县治,至今有1750多年的历史。

泉州——安溪-中国茶都(3张)

先秦

夏、商两代,泉州地属扬州。

西周时,为七闽地。

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属闽越地。

秦汉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立闽中郡,泉地归之,闽越族酋长无诸所领。

汉高祖五年(前202),无诸因助汉灭秦、楚之功,被封闽越王,领闽中故地,泉地属闽越国。

泉州城建(8张)

始元二年(前85),因遁逃山谷未迁的闽越民繁衍,设冶县,在今福州,隶属会稽郡。泉地属之。

三国

吴永安三年(260),会稽南部都尉改为建安郡,析建安郡侯官县地置东安县,县治在今南安丰州,为本地设县置治之始。 辖今泉州(今德化县属侯官县)、莆田、厦门及漳州部分地区。

两晋

西晋·太康三年(282),析建安郡置晋安郡。改东安县为晋安县,管辖莆田、泉州、厦门、漳州四市地,县治在今丰州镇。

西晋·永嘉五年(311),中原战乱,衣冠士族南渡入闽,沿古南安江两岸聚居,改南安江为泉州街道

晋江。

南北朝

梁·天监间(502~519):析晋安郡置南安郡,下领三县:晋安、龙溪、兰水;郡治设于晋安(今南安丰州)。泉地属南安郡晋安县。

陈·永定元年(557):在晋安郡置闽州(今福州),辖晋安、建安、南安三郡。天嘉六年(565年),闽州罢,仍隶东扬州。

陈·光大二年(568):于晋安郡置丰州(今福州),南安郡属之。分南安地另置莆田县,属丰州之南安郡(今泉州)所辖。

开皇九年(589): 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 改丰州为泉州(今福州),南安郡撤销,晋安县改为南安县,归其管辖。福建历史上首次出现“泉州”之名。

大业二年(606),复改泉州为闽州,南安

泉州城建(7张)

县改属闽州。

大业三年(607):废除州治,改闽州为建安郡,今泉州(德化县废归属闽县外)属南安县。

太宗继位后,对州、县大加并省,并依据山河形势、地理区域分全国为十道。福建属岭南道,下辖丰州(治所在今泉州)、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建州(治所在今建瓯)。福建泉州晋江大桥

武德五年(622),于南安故郡地置丰州,州治在今南安丰州;分南安地复置莆田县,属丰州。 丰州下领南安、莆田、龙溪三县。

贞观元年(627),丰州撤消,南安、莆田、龙溪三县并入泉州(治所在今福州)。

嗣圣元年(684),析泉州(治所在今福州)之南安、莆田、龙溪三县置武荣州,州治在今南安丰州。不久,武荣州废,三县仍属泉州。699年,划莆田县西部设清源县(今仙游县)。

清新泉州(3张)

久视元年(700),又于今泉州鲤城置武荣州,辖南安、莆田、龙溪、清源四县。 衙前辟南大街为市,并开始在治地建城,是为唐城。

景云二年(711),武荣州改称泉州,隶属闽州都督府。泉州建制自此开始。 莆田、清源二县属泉州所辖。

开元六年(718),泉州刺史冯仁智以州治无县,请析南安县东南地置晋江县。至此,泉州辖南安、莆田、龙溪、清源、晋江五县。

天宝元年(742),唐廷下诏改州为郡,泉州易名清源郡,属岭南道,领南安、莆田、仙游(因郡、县同名,清源县改名为仙游县)、晋江四县,清源郡有23806户,160295人,为中州。泉州府文庙

乾元元年(758),清源郡复为泉州。

贞元十九年(803)、长庆二年(822)、咸通五年(864),先后析南安县地立大同场(今同安县)、小溪场(今安溪县)。

贞元间(785~804),析永泰县之归义乡置归德场(今德化)。

元和年间(806~820),泉州有35571户,238400人,由中州升为上州。

大中十一年(857),设嘉禾里(今厦门)属泉州。

卖手表 (2015-05-1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