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涂文化习俗(下)

家乡区县: 安徽省当涂县

      圩田之利,利在鱼稻;水乡之美,美在鱼稻。当涂一带的圩田由于开发早、土质好、雨水足、光照强,因而产量高,复种指数也高。三国时,这里的圩田就有“三务田”之美誉,即一年之中,春、夏、秋三季均能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南朝时的当涂圩区已相当富饶,陈大建诏曰:“姑孰饶旷,荆河斯拟,良田美宅,畦亩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唐朝时期,“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当涂一带的圩田水甘鱼肥,物产富饶,湖阳的紫虾,釜山的螃蟹,姑溪、长江的鱼、鲥鱼,丹阳湖的菱藕、芡实、莼菰、鱼、鳖、龟、螺、蚌早已盛名江左;丹阳湖“日出斗金”,大小圩区出产的稻米“雪白流脂”。诗人唐彦谦对当涂的富饶物产特别钟爱,他在《索虾》诗中饶有兴趣地写道:“姑孰多紫虾,独有湖阳优。出产在四时,极美宜于秋。”在《蟹》这首七言长诗中,对当涂水乡的金秋风光更有细致的描绘,“湖田十月清霜堕,晚稻初香蟹如虎。扳罾拖网取赛多,篾篓挑将水边货。”水乡物产丰美,圩区人民收获赛乐,边稻边渔,别有情趣!

       公元1011年,北宋政府派人到福建,引来占城稻种。这种水稻原产越南,它早熟、高产、抗御自然能力强。很快,此稻在当涂圩田广为引种,水稻产量大大提高。到了南宋时期,当涂富庶的水乡物产,已居江东之首。当时的诗人杨万里路过当涂,当他看到原野中一望无际的稻田时,兴奋地写道:“圩田岁岁镇逢秋,圩家户户不识愁。夹路垂杨一千里,风流国是太平州。”诗作不免有点夸张,但当涂在南宋时期的物产富庶、水甘鱼肥,想来也是事实。
      明代以后,当涂的农业、渔业进一步发展,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采石、黄池、丹阳、乌溪、博望、薛镇、新市、大桥(今属芜湖)八大集镇。稻米、鱼虾、菱藕充斥市场,黄池的豆糖、茶干,乌溪的米酒源源不断地运销芜湖、无锡两大米市。 泽农文化的灵魂是一稻二渔,其特点在于精耕细作、操作巧妙。
       在耕作方面,水乡的先民们对田地、水利、肥料、农具和农田管理要求极高。“其民冬春筑堤,夏取茭草于湖以垩田,沿湖称沃壤矣,秋冬则拾菱芡,罩水族以为利”。并且,在长期的生产中摸索出一整套选种、播种、除草、灭虫、施肥、防旱、排涝等方面的管理方法,逐渐形成了源源流长的农事习俗。府志载:“当涂重农,民而农者十之八……菖蒲有花,即箕选种粒,渍水七日,勾萌乃折又三日而附土,五日而亩青矣。”民间有谚曰:“九九搭一九,耕牛遍地走”。“谷雨不冻,赶紧抢种”。“小满莳秧好,晚莳有白鞘”。“芒种芒种,样样要种,一样不种,秋后宕空”。“六月小暑连大暑,中耕除草勤培土”。“霜降不倒禾,一夜丢几箩。”等等。一年四季、四时八节,农民们充分利用天时、地利、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不失时机地耕作、施肥和勤于管理,耕作精细,充分挖掘土地增产潜力,努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为了适应“水乡泽国”的耕作特点,先民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还创造了一系列与北方旱农耕垦不同的农具:选种有箕、取土有镐、戽水车、艺麦有槌、击稻有床、翻谷有筢、扇谷有车、去秕有筛、脱谷有砻。尤以江东犁、龙骨车为代表的,特别适用于江南水乡农作物需要的生产工具体系,精良而完备,一直延用到今天而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大鼓在昆明(2015-05-1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