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地湿,水生植物多,于是,历代先民们便积极开展水生植物的种植、采集,扩大食物来源,培育了菱藕、莼菜、茭白、荸荠、水芹、芦蒿、地衣等,诸品之中,以菱藕、芦蒿、茭白为上品。水乡饮食文化可谓色彩斑斓。
当涂在历史上是一个典型的移民杂居地,其方言深受吴语、淮官话和楚方言共同影响。秦汉以前,当涂即有“吴头楚尾”之称。当时,该地的原始土著居民山越人操吴语;三国以后,特别是东晋南朝定都南京后,当涂成为京畿之地,大批南迁的官僚、地主和流民集中于此,南宋时期,北方又有一大批移民涌入;明清以后,由于战乱更迭,间有江北、上江(两湖)移民继续迁入,原先土著居民山越人所操的吴语已不复存在,此地语言纷繁杂乱,《太平府志》云:“方言……官语之外有城语、乡语,在十里、五里之外即有稍异,非童而习者莫商务辨”。滨湖一带地近太湖流域,受吴语影响较大。城关、沿江及至南乡圩区受江淮次官语影响大,城关间有楚方言。然而,不论是滨湖地区,还是城关、沿江和大公圩地区,当涂方言带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特征,那就是音节短、入声字多。以大公圩话为例,该地的方言大多保留了北方语的古音,如:“夜”读若“亚”、“活”读若“屋”、“野”读若“雅”。其它如“谭”读“驼”、“蛇”读“啥”、“免”读“米”、“讲”读“港”、“斜”读“霞”、“南”读“暖”、“肉”读“入、”“主”读“举”、“河”读“湖”、“楼”读“流”……,稍为留意我们就可发现,当涂方言所保留的古音,恰恰是北方话的入声。这种原因与水乡的地理特征关系极为密切:水乡地阔,人们隔水相呼,只能凭借入声,降低声调,才能传远。所以,古北方的入声和吴方言入声至今还能在当涂找到原始的韵味和历史的影子。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