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古为淮夷地,商朝称虎方,西周称夷虎。春秋战国时期,先属楚,后属吴、属越,再后又属楚,终为秦兼并。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废分封,立郡县,属九江郡。
西汉高祖元年(前206年),项羽在九江郡地置九江王国。高祖四年,改九江王国为淮南王国。汉文帝六年(前174年),改淮南王国为淮南郡;十二年,复将淮南郡改为淮南王国。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改淮南王国为九江郡,辖合肥等县,合肥县名始见于此。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置十三州,合肥县属扬州九江郡。
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改合肥县为合肥侯国。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废合肥侯国,复改为合肥县,扬州治合肥。
三国时,合肥县属魏国淮南郡,为扬州治。
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改九江郡为淮南郡,合肥县属淮南郡。
东晋时,南北分裂,合肥为双方争夺的重镇,县废。
南朝宋置南豫州,于旧合肥县地置汝阴县。汝阴属南豫州南汝阴郡,为郡治。梁武帝天监五年(506年)改属汝阴郡。梁武帝普通七年(526年),以寿阳置豫州,汝阴为南豫州治。梁武帝太清元年(547年),置合州,汝阴属合州汝阴郡,为州、郡治。北周宣帝大成元年(579年),合州为北周占领。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改汝阴县为合肥县,改合州为庐州,合肥属庐州,为州治。大业初,改庐州为庐江郡,合肥属庐江郡,为郡治。
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改庐江郡为庐州,合肥属庐州。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置十道,合肥属淮南道庐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庐州为庐江郡,合肥县属庐江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又改庐江郡为庐州,合肥县属庐州。唐僖宗中和到唐昭宗天复年间(883年~902年),杨行密先后为扬州刺史和吴王,辖合肥。
后梁到后唐(907年~936年),合肥县属吴国庐州,昭庆军节度。后晋到后汉(936年~950年),合肥县属南唐庐州,保信军节度。后周时(951年~960年),合肥县属后周庐州,保信军节度。
北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合肥县属淮南道庐州,为州治。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改道为路,合肥县属淮南路庐州,为州治。
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淮南路分东西两路,后并又分,合肥属淮南西路庐州,为州治。宋朝庐州属保信军节度。南宋高宗绍兴初,庐州寄治巢县。绍兴十年(1141),合肥为金朝占领,旋即收复。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庐州仍治合肥。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庐州为庐州路,隶淮西江北道,合肥属淮西道庐州路。至元二十八年,合肥县属河南江北行省庐州路。元泰定二年(1325年),合肥县仍属淮西道庐州路。元顺帝至正十二年(1352年),合肥县复属河南江北行省庐州路。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占庐州,改路为府,置江淮中书行省于此,合肥县属江淮行省庐州府,不久改属江浙行省庐州府,为府治。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合肥改属中书省直隶庐州府,为府治。洪武十三年,合肥改属六部直隶庐州府,为府治。明成祖永乐十八年(1420年)置南京直隶,合肥属南京直隶庐州府,为府治。
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改南京直隶为江南省,合肥县属江南省庐州府,为府治。顺治十八年,设江南左右布政使司,江南左布政使司辖庐州等府、州。清朝康熙六年(1664年),江南左布政使司改为安徽布政使司,安徽正式建省,合肥县属安徽省庐州府。清朝咸丰三年到十一年(1853年~1861年),安徽巡抚治于合肥县。
民国元年(1912年),庐州府废,合肥县直属安徽省。民国3年,全省分为三道,合肥县属安庆道。民国17年,废道,合肥县直属安徽省。民国21年,置行政督察区,合肥县属安徽省第三行政督察区。民国27年(1938年)05月,日军侵占合肥县,国民政府将县政府撤至大潜山北麓鸽子笼圩子(今合肥肥西县铭传乡),民国34年08月复治合肥城。民国29年,合肥县改属安徽省第二行政督察区。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安徽省省会迁至合肥县,合肥成为安徽省的省会。1948年12月,析、取合肥县西乡、南乡建立的肥西县;次年1949年02月01日再次析合肥县东乡、北乡为肥东县。1949年01月21日,合肥县和平解放,同年02月合肥设市。1952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在合肥市成立。建国初期由于芜湖处于长江流域,水运发达等优势,当时的省政府官员也曾设想设立芜湖市为新省会,但毛主席谈及到安徽省会的选择时说“合肥,居皖之中,可为省会”。后合肥成为安徽省会。1965年由寿县、定远、肥东、肥西四县的边缘结合部划并而成现在的长丰县,该县也成为合肥市第一个市辖县。2011年08月地级巢湖市拆分,庐江县与县级巢湖市划归合肥市管辖。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