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白镇镇政府住地位于马关县县城,位于县境东部,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全镇辖4个社区10个村民委员会,共有人口16364户64719人,其中壮族人口3867户16382人,占全镇总人口的26%,全镇4个社区10个村委会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居住是马洒和下寨两个村委会,共有800余户,特别是马洒村委会,全村委会共居住着437户1871人。其中:壮族371户,人口1575人,马洒村民小组281户1227人,是壮族最为集居的典型村寨。
马洒村位于县城东部,距县城7公里,全村主要以水稻、包谷、花生等农作物种植和鸡、猪、狗、牛、羊等家畜养殖为主,保留传统的牛耕耕作方式,村民居住房屋多为半栏杆式的木结构建筑和少部份砖混建筑房屋,村民居住较为集中,耕地面积1473亩。
马洒村小组历史悠久,至今约四百年历史。作为壮族集居的典型村寨,传承了传统的耕作农具、仓储工具、采集与渔猎工具耕作传统农业,纺织、刺绣、编织等的家庭手工业,半杆栏式土木结构民居建筑、与汉族相同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和独具特色的二月节、三月节、六月节、尝新节、冬至节等节庆活动、民族民间民俗等民族文化仍得到了传承并发扬光大。其中以纸马舞等民间舞蹈和马洒侬人古乐最为著名。
马洒侬人古乐(壮语:恒宁曼侬马洒),古老而悠扬,据考证的牌文为证记载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分为24个正调,6个外调(别调),演奏的曲目有《南京官》、《降神腔》、《迎神腔》、《吉祥音》、《满江红》、《仙家乐》、《胡月》、《落地锦》、《叠金钱》、《柳叶青》、《金焦叶》、《浪淘沙》、《万年枝》、《锁南枝》、《道春兰》、《朝天子》、《挂金锁》、《请风》、《增白福》、《小卫灵》、《一窝兰》、《转金钱》、《透碧霄》等20多种。乐器有中胡、二胡、京胡、横笛、大小唢呐、杨琴、板胡、古筝、大鼓、脆鼓、大小镲、大小锣、铃、简板、木鱼、大小艺锣、云乐等。古代主要用于祭祀或宫廷宴乐演奏。马洒浓人古乐与文昌大洞经有关,始于古越国会稽郡(今浙江绍兴)。由于过去信奉佛教、道教、儒学及壮族巫卜,古乐也具有其文化特点。每隔两年或二月求雨、六月消灾等重要活动,都要诵文昌大洞经或观音大洞经,民国时期又有超忘经,并流传至今。高天眷先生研究发现,马关壮族民歌只有四声音阶,马洒侬人古乐与这密切相关,有以下主要特点:在管、弦、弹拨乐器上都是D调,无需转调;在演奏个别外调需变调时,只在指法上转调;弦乐器的指法系四指固音位按音,不必上下跳动位置,升降音时,高低可以互换代替,合奏时每个音都有不同的高、中、低音混响;古乐的演奏法及节拍与其它地方不同,自成独立体系。为了发掘民族优秀文化,不使马洒侬人古乐失传,高天眷、王世堂两人从1999年开始,利用晚上空闲时间,义务向村里男女老少传授古乐,有70余人参加过学习,先后参加组成乐队的有28人。现马洒村的侬人古乐队有队员22人,其中女7人、男15人,最大年龄79岁、最小年龄19岁。该乐队除了在本村演奏外,还受邀参加县城和各乡镇组织的演奏活动, 2001年在县壮学会组织的"三月三歌节"文艺演出比赛中,马洒侬人古乐队获特等奖;2003年参加文山州首届民族民间器乐展演获得三等奖。在各级领导及社会各界的重视支持下,马洒侬人古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演艺水平得到提高,已成为马关民间艺术一个新的亮点。
走进马关马洒,静静地聆听古乐,犹如细细的品味一杯清茶,香远溢清、耐人寻味。静静地欣赏古乐,抑扬顿挫的音符,尤如天籁,置身其中,令人仿佛穿越历史时空,回味悠长。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