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简介

家乡区县: 湖北省利川市

基本概况
土家族
称毕基族、毕基卡族。土家族北支(湖南省湘西州,张家界市以及湖北省恩施州、宜昌市的五峰、长阳,渝东南,黔东北)自称“毕兹卡、毕基卡、密基卡等等”。南支土家族仅分布于湖南湘西州泸溪县内的几个村落。自称“孟兹”,南支土家语与北部土家语不能通话,不是什么土汉混合语,现只有泸溪的九百余人使用。

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土家语支,也有人认为归入缅彝语支,是藏缅语族内一种十分古老独特的语言。绝大多数人通汉语,如今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没有本民族文字,现时使用1984年创制的拉丁文字。通用汉文。崇拜祖先,信仰多神。

自然地理折叠编辑本段
土家族居住的湘、鄂、渝、黔比邻地区,以武陵东脉和清江流域为中心,西抵贵州梵净山和乌江,东接彝陵和江汉,北接巫山长江,南控兰澧芷沅,方圆约10万平方公里。这里属山区丘陵地带,海拔多在1000-1500米之间,境内山峦重叠,山势险峻,沟壑纵横,溪河密布。武陵山脉横贯其间,三峡巫山绵延北部。河流主要有酉水、澧水、清江、乌江。整个地区,峰巅山峦挟持河谷平坝,自云贵高原向东倾斜延伸。这里属于西南季风控制的东极,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森林茂密,山地辽阔,年平均气温为13.5至17.5摄氏度。平均降雨量1200-1500毫米之间,适宜于农作物和果木的生长,具有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的良好条件。

人口分布折叠编辑本段
地域分布 折叠

土家土家族
土家族
族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四省市接壤的武陵山脉的高山地带;全国土家族人口总数有835万人,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龙山、永顺、保靖、古丈、大庸等县,聚居的土家族人口较多,州内其余三县市也有部分土家人居住,中国向世界开放的旅游城市张家界市也是土家族聚居的地区。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来凤、鹤峰、咸丰、宣恩、利川等五个县市,土家族人数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较大。恩施、建始、巴东等三个县市的土家族人,多聚居在清江之南,呈现出鄂西南土家人聚居偏南,汉人偏北的局面。

湖北宜昌地区土家族聚居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共有11个区、镇,36个乡;除其东部3个区、镇系土家和汉族杂居区外,县境中部和西部都是土家族人较集中地居住地。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土家人为全县总人口的47.46%,绝大部分聚居在县境内高山溪谷之间的地方。

重庆东南部边境的黔江地区,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和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聚居的土家族人较多;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的土家人有一些与苗、汉人杂居。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土家人口数为全县总人口的53%,

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地区土家族聚居的地方,有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和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以上情况说明,土家族是聚居于我国长江以南武陵、大娄山余脉溪洞间的一个山地民族。一般来说,土家族聚居的地方,多是元、明、清三朝建立过土司制度的地区。在历史上这些地区的周围延边地带及个别土司区内的少数据点,封建王朝也曾设置过卫所关隘,而居住的土家族人数,较之土司区就少得多。这一带的非土司、卫所地方,也有土家人分散居住。由于民族迁徙流动,在现今民族杂散居地区内,还有个别土家族聚居的居民点。[1]

族源 折叠

其来源说法不一,一说为巴人后裔;一说为古代从贵州迁入湘西的乌蛮的一部;甚至说是唐末至五代初年(910年前后)从江西迁居湘西的百艺工匠的后裔,还有人认为是汉人戍边将士和土著女子的后代。根据复旦大学对土家族父系基因抽查结果显示,土家族父系血统以阿尔泰血统为最,约占28%(大致为匈奴和鲜卑等民族);其次为百越25%;作为土家语言文化主体来源的藏日缅反而在三大来源中位居第三,占21%(羌氐);除此之外还有汉14%、苗瑶7%以及印欧5%(应当为五胡中的羯族和月氏人)。通过史籍记载(土家族于唐朝后期才正式出现于史籍中)、语言学研究(土家语中的阿尔泰元素)、此次的父系基因结果以及土家族自身史诗记载,大致上可知,土家族是五胡与武陵山区的原住民百越民族融合后形成的,以五胡中的羌氐为主导,掺杂阿尔泰、百越文化元素的混血民族,在唐朝后期基本成型。尽管如此,土家族仍然是藏缅民族,藏缅文化才是毕基文化的核心,与和族、缅甸族(缅族)、藏族、彝族、曼尼普尔族、克伦族、若开族、景颇族(克钦族)、白族、哈尼族、僳僳族、珞巴族、纳西族、羌族、拉祜族、普米族、基诺族、门巴族等均为兄弟民族,较早来到东亚的藏日缅民族一员,从而否定了以上各假说。

历史上封建经济从五代(907~979年)起就有一定发展,清朝雍正(1723~1735)年间“改土归流”后,逐渐过渡到地主经济。新中国成立前社会经济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了社会改革,与苗族联合建立了2个自治州。[2]

发展历程折叠编辑本段
其来土家族
土家族
源,目前说法不一,一说为巴人后裔;一说为古代从贵州迁入湘西的乌蛮的一部;甚至说是唐末至五代初年(910年前后)从江西迁居湘西的百艺工匠的后裔,还有人认为是汉人戍边将士和土著女子的后代。根据最新的基因调查结果,土家族基因以氐羌民族与百越民族为主,间杂有汉、苗瑶、通古斯、东欧等众多成分,但其语言文化明显脱胎于古羌。今天的羌族正是古代羌氐中保留羌族族称以及传统文化最多的一支,与缅甸族(缅族)、藏族、彝族、土家族、曼尼普尔族、克伦族、若开族、景颇族(克钦族)、白族、哈尼族、傈僳族、珞巴族、纳西族、拉祜族、普米族、基诺族、门巴族等为兄弟民族,皆出自古羌。

历史上封建领主经济从五代(907~979年)起就有一定发展,清朝雍正(1723~1735)年间“改土归流”后,逐渐过渡到地主经济。新中国成立前社会经济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了社会改革,与苗族联合建立了2个自治州。

2 0 0 0 多年前,他们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带,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新中国成立以后,正式定名为土家族。

青城山小菜(2015-05-1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