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陕苏区最大规模的交通建设——整治米仓古道

家乡区县: 四川省平昌县

      红四方面军之所以选择大巴山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就是因为这里山高路陡,地处偏远,敌人力量薄弱。但建立根据地后,这也同时制约了根据地的经济发展和商贸流通。为了根据地的人员往来和物资流通,更为了根据地向南发展战略的需要,1933年7月30日,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在《苏维埃区域土地农民问题决议案》中发出了“建筑道路,造拱修桥”的指示。随即,发动和组织大量民工对大巴山区最古老的交通体系——米仓古道,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整治。
      整治的重点,一是对巴河、通河中心航道的障碍物进行清除,并在一些要点搭建石磴、石桥、浮桥,确保了当时川陕省苏维埃首府所在地——通江与重要的军事据点巴中特别市、江口县(平昌县)的水路通道,并具备了出江口顺水而下直达渠县、达县、营山的态势。二是对通江——得胜——元山——江口——岳家——西兴——佛楼——营山这条古“汉中大道”,以及通江——巴中——曾口——兰草,通江——万源——镇龙——土地堡——邱家——云台等几条重要干线加宽、连通。此项工程对根据地的经济发展和军事斗争起到了巨大作用,宣达战役中,不仅保证了红军的后勤物资供应,还保证了红军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攻克达县后从敌刘存厚部缴获的兵工厂、造币厂、缝纫厂的大量机器设备运到了红军的大后方通江。
      当时,在背二哥中流行一首民谣:“红军重修汉中路,巴山天险成通途,背二哥不怕碰脑壳,挑夫不怕撞屁股,鲁班哪有红军好,红军能修通天路。”
      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动员民工3000余人,耗时3个多月,直到1933年10月底,“反六路围攻”打响,才最终停止此项工程,此项工程也成为川陕苏区最大规模的交通建设。

weimiyangguang(2015-05-1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