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1——1933)邵东人,民主革命家,教育家。“五四”运动革命先驱,曾被文学大师巴金尊为“我所敬爱的英雄”。名济,字人杰,别名日休、务逊。清光绪十七年(1891)九月三十日,出生于邵阳东乡天台山(今邵东县廉桥镇丰足村)。
7岁启蒙,勤奋好学,学业优异。16岁开始,读书之余,习学武艺,对社会邪恶势力,好打不平。宣统二年(1910)入邵阳中学读书。民国元年(1912),武昌革命爆发,湖南首先响应,匡随石基攻打巡抚衙门,破后,承担小西门防卫。民国2年,湖南都督汤芗铭,任意戮杀无辜,匡在《时事感言》中,用大量事实揭露汤芗铭在宝庆的种种罪行,汤下令缉捕。国文教师李洞天尽力掩护,幸免遇难。在邵阳中学读书期间,常和好友谈论国事,对封建制度痛恨入怀。
民国4年,匡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北京师范大学)预科,次年入数理部本科。时逢袁世凯窃国称帝,辱国丧权;张勋复辟,战祸连年,时局动荡,外侮日亟之际,匡一面努力攻学专业,一面寻求革命真理,与同学周予同、刘薰宇、周为群等组织“同言社”,后改名“工学会”,组织学生秘密学习进步书刊。李大钊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匡读后连说是“惊醒青年睡梦的晨钟”。民国8年4月,巴黎和会在英法美日等国的操纵下,拒绝中国政府收回山东半岛权益的要求。参加会议的中国军阀政府的代表,准备屈辱地在和约上签字。消息传来,举国愤怒。北京学生决定于5月7日举行示威游行,抗议巴黎和约,以振国威。匡互生与挚友密定,在游行中准备为国捐躯,并写好遗书,将后事托付友人,同学深为感动。5月3日晚,工学会召开秘密会议,匡互生主张以暴抗暴,得到不少同学赞同。会议决定派出代表,连夜与各校联络,提前于次日举行示威游行,并在各卖国贼住处组织监视。
5月4日下午,北京各校学生3000多人集会,提出“外御强权,内惩国贼”的爱国口号,整队前进,匡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列。队伍行至卖国贼曹汝霖住宅处,匡见曹家朱门紧闭,警卫守门,便攀上大门旁的小窗,击碎玻璃,掰开铁栏,挤进院内。接着,陈荩民,杨晦等数人相继入内。匡号召守卫警察“争国权、惩治卖国贼,以振国威”,匡的言词慷慨激昂,使警察受到感动,自动取下枪上的刺刀,退出上膛的子弹,让匡等打开大门,游行者昂扬而入。匡在曹院内寻找曹汝霖不见,即从卧室取出被褥等物,举火焚烧,演出了火烧赵家楼最壮丽的一幕!随后北京举行总罢课,举国响应。火烧赵家楼的壮烈之举,唤起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成为中国革命的契机,把眼睛转向东方,走十月革命之路。
曾被文学大师巴金尊为“我所敬爱的英雄”的匡互生,不仅“是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的英雄”,也是“一位有理想、有干劲为国为民的教育家”。匡从北京高师毕业回长沙,任教于楚怡小学,时逢北洋军阀张敬尧统治湖南,烧杀掠抢,民情激愤,匡与毛泽东、何叔衡一道起草驱张宣言。次年,任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教务主任。在教学上,废灌输式,兴启发式,提倡自由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首倡男女同校。并与毛泽东等组织湖南学生联合会、职工会,开展革命活动。民国13年,匡任教于浙江上虞春晖中学,提倡改革教育,遭校长拒绝,毅然辞职。
民国14年春,匡在上海虹口老靶子路租民房办学。夏,在江湾镇筹建校舍,主张以“修养健全人格,实行互助生活,改造社会,促进文化”为宗旨,以孔子“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之义,取校名为“立达”。匡认为:教育者的责任,是使受教育者在自由发展的环境中,去害虫,灌肥料,滋雨露,自然发育,将学校改名学园。民国18年,学校增设农村教育科,设养蜂、养鸡和园艺3个专业。学生通过学园艺,种蔬菜和培植果树等实践,领悟到培育农作物,是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结果,从而增强重农感情。文化课循教育部的规定外,还增设了世界语、法语、意大利语、社会学、逻辑学、实践道德等课程。
民国21年上海发生“一二八”事变,立达学园毁于日军战火。匡与同仁赶紧在废墟上重建校舍,秋季复课。因积劳成疾,民国1933年4月22日逝世。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