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徽校训
校徽一直沿用一九八一年制定的校徽,后来未加更换。
校训,是一九八五年经校委会集体研讨拟定后,经当时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的,校训为“勤奋、严谨、团结、求实”,沿用至今。
教学设施
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教学手段在不断更新。学校为了适应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的不断发展和更新,学校拿出大量的资金,在教学设施建设上进行了大量的投入,使学校的教学设施得到不断更新。
一九八四年,学校拿出2万元购置了一大批体育器材,包括:篮球、攀登架、高、低杠、双杠、秋千架、排球、足球、篮球等。一九八三年、八四年、八五年三年学校投入5万余元,购置1万5千余册图书,办起了图书室、阅览室,对全校师生开放借阅。
一九九五年学校投入1.5万元,为每位英语教师购置了一台录音机,用于英语教学。以后每五年更换一次。一九九六年学校为十六个教学班添置16台套投影仪,由各班自己管理,教师使用。班级毕业、放长假交学校,下学年再领取使用。一九九八年学校投入25万元,购置了40台套电脑及相关配套设备,建起了微机室。学校从此开设了电脑课。二〇〇二年学校投资10余万元,建起一个多媒体教室,更新了教学手段。
二〇〇二年学校出资三万元购买了复印机和一体机,教师们从此告别了手推式的油印历史,大大减轻了教师制卷的劳动强度。二〇〇二年至二〇〇三年,党校投入6万多元资金,将学校原来的水泥黑板,全部更换成磁性钙塑黑板。二〇〇三年为每个教室、办公室安装上电扇(每教室四台,办公室二台)。二〇〇四年学校投资6万余元,购置两副篮球架及一批其它体育器材。
随着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学生课桌凳也由一九八四年的1200套,采取逐年分批更换,逐年添置,达到现在的2500余套。教师办公桌凳,也由一九八四年的50套,逐年增置,达到现在的180余套。理、化、生三个实验室各种设备、器具配套齐全。学校床铺由一九九六年的五十个木制床位,增加到现在的1600个床位,而且全部更换成铁制。
发展
我校现已发展为普通高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学校为了适应社会,服务于社会,在各个不同的时期,从办学理念、办学规模上,高中、初中各有侧重。从一九八三年至二〇〇一年,我校是以办初中为主,每年按要求完成了县教育局下达的招生指标,保证了辖区片内的学生的入学率达到98%以上,巩固率达到97%,毕业率达到96%,在过去全县二十一个乡镇、二十四所中学综合评比中,一直名列前五名,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物理等学科,一直名列全县前茅。由于才学质量的日益提高,,一九九六年秋初中258人,四个才学班,一九九九年毕业时,有36名学生考取重点高中,重点中学的向东流经名列全县前茅,秋季招生时由于外乡镇学生的大量拥入,使当年招生数到536人,七个才学班,使初中发展达到了顶峰。从二〇〇一年秋,学校开始转轨,大力发展高中办学。高中招生从二〇〇一年秋招生160余人的三个班,发展到二〇〇六年招新生680余人的九个班。升学率也由二〇〇一年的7人,发展二〇〇六年的192人。继尤武军、王万勇、车俊志、王艳等一批学生先后考取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兰州大学等国家重点院校后,2005年高考,理科考生谢立军以568分的优异成绩被华中师范大学录取,共有5名文科考生进入全县前30名;2006年高考孙丹同学以582分的高分位居全县文科第5名。学校由一九九九年前的十六个教学班发展到现在的三十四个教学班。学生数由一九九九年前的1200人发展到现在的2300人。高考上线人数由二〇〇〇年的5人,上升到二〇〇六年的192人。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地方政府办学划片录取计划招生,一九九九年前辖区片内的初中生生源充足,每年必须保证片内小学生毕业生全部入学,每年只能招收辖区内的初中毕业生。二是一九九八年前初中毕业了,除高中招生外,中等专业学校也招录,且包分配,有很大一部分品学兼优的学生为了早点就业,选择上中专。三是大学没有扩大招生计划时期,考上大学的人数有限,很多家长想,读高中不一定考上大学,初中毕业后,不如读中专早点就业。四是当时绝大多数家庭都是三个孩子以上,家庭经济条件都很差,学生家长为了让更小一点的孩子读上书,不得不让大一点的孩子,初中毕业后就找事做,以减轻家庭负担。后来这种情况逐步发生了改变。一是因这计划生育政策,城市绝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生源逐年减少,还是一味办初中,势必出现与兄弟学校争生源的问题。二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城乡居民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好,而且大学逐年扩大招生人数。绝大多数学生家长不再满足于读完初中了事,都希望自己的子女上高中后考大学。在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这一新的需求,学校抢抓机遇,果断决策,大力发展高中教育。多年的实践证明,这一举动既是为社会培养了更多高一层人材,也是造福桑梓的事。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