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与开封:客家风俗 根在中原

家乡区县: 开封市鼓楼区

 客家的风俗习惯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岁时节令习俗、婚姻习俗和丧葬习俗。

客家人岁时习俗的形成内容,主要是传统的岁时节令习俗,因受时间及空间的影响而有所差异。同开封人一样,客家人对农历新年极为看重,客家人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就“入年界”了,直到新年的正月初五才算“出年界”。

和我们一样,除夕,民间习惯称“大年三十”或“年三十”,客家人称“年三十前”,也称“过年”。这一天家家户户挂彩灯、贴门神、贴对联,以示来年的丰收吉祥。早上起来,先陈设供桌,布置香案,摆起鸡、鱼、肉、果品等拜菩萨、敬神,然后在各家厅堂挂起祖宗画像,敬奉祖先;上午,要在大门门口贴上鲜红的春联,挂上大红的灯笼,并在房间、谷仓、家具、床铺、家禽牲畜圈以及水缸边,贴上写有“人寿年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吉祥语言的红纸条,即所谓的“利市”,叫做“封岁”,也叫“上红”;下午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干干净净过年,也就是所说的“天光过新年,恭喜添福庆”。

食过年饭。年三十除夕晚上食过年饭,是这一天的核心,一般家里都做好鸡、肉、鱼及其他菜肴。食过年饭,都是一家团聚,桌上要摆上比实际人数更多的碗筷,以示还在增长。过年饭,原为家人的团圆饭,但也有相请“过年”的,主要是儿女亲家(本村的)和最要好的朋友,为了轮流请“过年”,所以把本来是除夕的晚餐也就提前了,但一般要在“入年界”之后才请。年饭之后,便是要发“压岁钱”了,大人给小孩发,有独立经济收入的儿孙也给长辈发,相互祝贺,全家人欢欢乐乐。

正月初一。初一是春节正日,也叫大年初一。从这一日开始进入欢度春节的高潮。吃、喝、玩、乐、探亲访友,欢欢喜喜度过十天半月。客家人俗语说:“年到初一二,家家打斗叙。年到初三四,人客来来去。年到初五六,有酒又无肉。年到初七八,家家捧粥钵。年到初十边,依旧同先般。年到十五六,食了余剩肉,耕个耕,读个读。”也有“有吃有吃聊(玩)到二十”之说。

正月初二。正月初二开始探亲访友,自然首先要给岳父岳母拜年,客家人称“转外家”。梅州客家人凡在上一年新婚的“新姑丈”和妻子一同“上门”拜见岳父岳母。过去,“新姑丈”上门会被戏弄,给他戴破笠帽,脸上抹锅灰,弄得“新姑丈”狼狈不堪。初二开始,各家分别宴请“姑婆大姐”,请“新年饭”。

客家人的主要传统节日除春节外,还有元宵节、清明节、六月六(天赋节)、中元节、中秋节、冬至等。

元宵节,客家人称为“正月半”,这也是一个盛大的节日。从正月十一开始,大街小巷到处张灯结彩,爆竹炸响,烟花燃升,沿街可见舞龙灯的队伍。正月十五上午,凡是去年生了男孩的人家,都要在祖公堂挂上白油纸做的小灯笼,由家中男性将灯点燃,俗称“添新灯”,以示家中添了新丁(客话“灯”、“丁”同音)。挂灯前要祭祖公和天神,请他们保佑孩子健康平安。这日中午或晚上人们宴请亲朋好友。入夜,闹花灯的活动开始了,在一片鼓乐声中,各村各姓举出自家扎制精致的各色花灯、龙灯,男女老幼尾随观看,欢天喜地。许多村庄、乡镇还进行锣鼓大赛,花灯评比。宋以来相沿有元宵节吃汤圆(圆子)的风俗,客地也不例外。节日的庆祝活动持续到正月十六七才结束。

婚丧嫁娶传承古礼

自古人们把“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他乡遇故知,久旱逢甘霖”当做人生四大喜事。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都把婚姻缔结看做人生中的重大事件,给予高度重视。

据著名客家文化研究者谭元亨所著的《客家文化史》记载,客家人来源于中原地区,并且历代都保存着中原的传统文化,所以客家人的婚姻观念深受古时“传宗接代”的影响。首先,婚姻的决定权在于父母家族,也就是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其次,婚姻对象的选择,“门当户对”的观念才能有成,并且由于客家人属性成规,男婚女嫁必须“明媒正娶”;其三,由于客家社会一直是父系社会,因此招赘之风并不风行,“嫁娶婚”是为正宗;其四,“同姓不婚”的原则为客家人所严格遵守,还有就是家族的祖先辈结怨而发誓互不通婚,他们的后代也严格遵守。

时至今日,客家人传统婚姻方式依旧传承至今,其大体有人家女、二婚亲、童养媳、等郎妹、华顿梅,隔山娶亲、一夫而妻,纳妾和冥婚等。嫁娶的礼俗,因人而异,而客家各地,也不尽相同,但大同小异。

“人家女”,就是闺女。娶大闺女为妻,对女方而言,又称“大行嫁”。整个过程分为议婚、订婚、报日子和完婚几个程序,这也是我国自周以来实行的婚礼仪式的简化。议婚,也就是商议婚事。如果双方父母熟识的话,直接请人做媒;如果是由他人介绍,如若双方同意,女方父母可到男方家查看,俗称“看婿郞”,而后男方家长可到女方处查看,所谓的“看亲”。经过了解同意后,就进行“排八字”。八字相合后就进行议婚,其主要内容是指双方商议聘金和鱼肉。议婚谈定后,接着就是订婚,俗说“过年庚”,通过媒人进行订婚凭证的交换,女方的“年庚纸”,男方的一部分聘金。接着就是由男方选取良辰吉日为结婚日期,随后,遣人携带礼品报告女方。聘金要全部交清。吉日决定后,男方便可写好请帖,分送亲戚朋友,准备宴客。完婚,女方称女子为“行婚”,男方称女子为“入门”。完婚也就是俗语所说的婚礼,洞房。婚后的三天,新娘由弟妹陪同回娘家,俗称“转门”。住几天后再回夫家。至此,婚礼正式结束。

女子结婚后,与丈夫离婚或者丈夫早逝成孀妇,要再行出嫁,称之为二婚亲。二婚亲,依旧会有媒妁、主婚人、聘金、婚书等,但不会按照六礼仪进行,远不如人家女行大嫁来得重视。男子再婚同样,其婚礼不如初婚之重视。

丧葬仪礼,代表着人生旅途的终结。客家人对已“慎终追远”的丧葬,主要是传统古礼的传承,但又有自身的特点。

当尊亲病入膏肓弥留之时,其远亲近邻都须前往探视,家人随侍在侧,已尽乌私。其易箦(病危将死)之时,移至厅堂,分男左女右,置于“老人间”,首内脚外,不挂蚊帐,即所谓的“寿终正寝”。死亡气绝后,敲打铜锣三响,表示已经寿终。随即在厅堂悬挂白色幛幕,俗称“孝帘”。孝子孝孙随即剃发、赤足,挂灯前往附近河边,投铜钱3枚,用瓦罐盛水而归以为死者尸体沐浴,称为“买水沐尸”。然后入殓、置灵、报丧,成服奠祭(俗称“做斋”),再点主、出殡、祭奠服丧。客家人在丧葬中必设“神主牌”,题死者之谥,其字数必须合“生老病死苦”中的生老二字。而最后的“主”字,一般故意写为“王”,留在治丧那天,由德高望重的人点上那一点,俗称“点主”。祭奠贯穿整个丧葬的全过程,而服丧则以辈分远近作为等差。亲子必须服丧3年,孙2年,曾孙1年,还有就是所谓的“爷死三年不采花,娘(原为女 哀,客家言意为母亲)死三年不露牙”。死者去世满百日,孝子孝孙也要备牲醴果品等物,穿孝服哭拜先灵,俗称“做百日”。此后每逢死者出生及去世的纪念日,家人又分别备牲醴果品敬祀。

客家文化与中原文化血肉相连

中原汉族的传统节日,作为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体上被保留在今天的客民社会生活中,并且对客家人的思想、心理、风尚等有着深刻的影响,成为客民维系其汉族意识的重要手段。客家人不但保存下许多中原的传统习俗,而且在自己社会生活中又产生了适应客家人政治、经济、文化生活需要的某些节日与习俗。福建省三明市地方史志办公室吕清玉在《客家文化与中原文化之比较》一文中指出,客家先民是中原汉人,其文化与中原文化有着血肉联系,存在着相当大的一致性。至今客家人仍基本保留中原风俗,表现在过年过节,人生礼仪等方面。

中原风俗一大特征是敬拜神灵,继承远古图腾崇拜传统遗风,祈祷神灵保佑。客家人逢年过节,操办喜丧事等都要敬拜。比如正月初一清晨即起来燃放鞭炮,俗称用天地炮迎神。在清明节时扫墓祭祖,在端午节时开展纪念屈原的划龙舟活动,中秋节祭月神。农历十二月二十三为送灶神,一般民众都是求灶神讲好话,祈盼上天保佑。至今三明等客家地区也仍流行此风。

中原风俗另一大特征是崇祖重礼,客家人祭祖是古代中原标准的礼俗,极为隆重又经常,每逢过年过节,全族人欢聚一堂,杀猪宰羊,祭祖序辈,瓜分胙肉,畅叙天伦之乐。中原礼仪之乡习俗在客家人生活中表现在人生礼仪、逢年过节、生育、通礼、祝寿等方面。礼尚往来、尊老爱幼、团结互助。近年,宁化石壁举办多次大型祭祖活动,海内外成千上万人参加。

在食俗方面,客家人与中原风俗基本一致。当代客家人过年过节,仍杀猪宰鸡,吃面食,吃饺子,扁食(做成元宝形,寓意期盼一年中招财进宝)。吃蒜意味会“算账”。元宵节吃汤圆意味团圆。端午节吃粽子纪念屈原。中秋节吃月饼,欢聚一堂。

但客家人有独特的迁徙历史,又有不同于中原汉民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背景,所以今天的客家文化又有别于中原文化,有自己独特的内容。

客家风俗与开封风俗一脉相承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美食顾问、开封饮食文化博物馆馆长孙润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客家人的风俗也与开封风俗一脉相承。

北宋时期,随着当时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城市文化达到了一个高峰,宋代的城市风俗也繁盛一时,而作为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东京(今开封)更是盛极一时。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民族融合和统治者对节日的重视,北宋东京的节日在传承前代的基础上内容更加异彩纷呈。传统节日中,寒食、冬至和元旦为三大节,由上至下格外重视,其宫中更重这三节,民间对这三节的重视程度首推冬至,其次是元旦、寒食。元宵、端午、中秋发展到北宋后节俗活动增添了很多新内容,尤其中秋节在唐代初步形成的基础上,到北宋逐渐正式化,从宫廷到民间格外重视,很多新饮食在中秋节出现。节令性节日在北宋呈现了娱乐化的倾向,宗教性节日增多并呈商业化。

孙润田说,北宋东京民间的节日、节令文化与食俗,把城乡民众、皇亲国戚、僧道尼徒、国内外宾朋调动起来,繁荣了市场,丰富了饮食文化。当时盛大节日有20多个,节食、节物节节不同,各具特色,大部分节食是百姓喜爱的面点和小吃。这些节日和节食大多源于或兴于北宋,大部分延续至今。比如,中秋节开始作为正式的节日,最先在北宋东京盛行开来,接着风行全国。客家人的主要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六月六(天赋节)、鬼节、中秋节、冬至等节日,在北宋时期的东京城都已出现并盛行开来。

孙润田发现,客家人还保留着早些年老开封的一些生活习惯:客家人厨房神龛里供奉的是“灶王爷”,妇女沿河洗衣服用棒槌,孩子受到惊吓 “叫魂儿”。当地订婚、结婚习俗也和开封差不多。

开封有“客家祖居地”和“河洛文化沃土”之称,被誉为“全球华人最向往的十大恳亲文化圣地”之一。历史上,开封一直是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客家人5次大的南迁中,许多客家先民就是从开封这一带出发的。为躲避战乱,他们在南迁过程中将开封的风俗习惯带至南方,与当地风俗文化碰撞、融合,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客家风俗文化。

谷雯洁(2015-05-1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