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尊殿 位于七曲山主峰鳌山之巅,因此山酷似皇宫玉阶石上的巨鳌故名鳌山,清同治年间曾悬有“天下第一名山”的横匾一道。天尊殿雄居其上,为七曲山大庙最高处的古建筑物。殿之四周均用砂石码砌成长方形须弥座,将殿基牢牢箍扎。殿堂使用外檐柱14根,内金柱6根,构成一个外圈套内圈的双层套柱平面,框架之间又采用梁枋与斗拱拉连,檐柱上面使用阑额,柱下用地栿连结,能较好防御地震时的水平压力和纵波破坏。梁架结构与斗拱、昂枋等构件的交接点,使用榫卯组合,不用楔梢。殿内澡井,明栿施旋子彩画,线条流畅。殿前檐柱接阑额处,左右有龙形雀替,龙口张闭相望衬以柱头铺作斗拱16朵,补间铺作斗拱19朵,古朴精美,十分壮观,殿堂呈矩形,面宽三间,进深四间。著名建筑教育学家梁思成于民国6年(1916年)率“中央古物保管调查组”亲临大庙,实地考察后,十分推崇天尊殿,他在所著之《中国建筑史》中写到:“四川梓潼县西北七曲山,山顶柏林文昌宫,殿堂多座,为明代所建。其中天尊殿在院内最高处,结构较为宏丽。殿广三间,深四小间,单檐九脊顶。其斗拱之分配,前面单抄双下昂,背面及两侧仅在柱头施栌斗挑梁,如鹫峰兜率殿之制。其前面斗拱两昂不平行,第二层昂尾挑承平杆之下。内部梁架作杈手、襻间、替木等;梁栿上施蜀柱及十字斗拱,与元代宣平(今山西武义)延福寺大殿颇有相似之处。殿堂营建年代文献无徵,其结构样式,当为明初或明中叶所构也。”天尊殿左侧配殿为太子殿,正中塑张亚子长子、次子座像,东为伯夷、叔齐二贤人,西为牛王、谷父、蚕女。右侧配殿塑有三霄娘娘和药王孙真人像。2001年对配殿重新改造后,亦对塑像作调整,右侧配殿重新塑女娲、九天玄女、泰山娘娘(碧霞元君)、送子观音、药王。左侧配殿重塑牛王、谷神、嫘祖(蚕神)等像。殿前有观象台,俗称八卦井。观象台中有一石柱,石柱四周用石制华板砌成八方形围墙,周长16米。石柱下刻云纹,边缘浮雕花草,平面刻九龙环绕。中层刻有八卦爻辞。道家又将观象台称作升章台,即道士作完道场或法式后,向上仙升报文书的地方,亦叫升章池。天尊殿主殿原供俸有元始天尊像一躯,侍神二躯,金仙十三躯。1991年,主殿重塑后,成为三清(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和十二金仙之神像。殿前悬有横匾:“道冠古今”和“德参天地”二道。并有楹联,文曰“法映天地人是为神仙祖;教阐释道永作帝王师”。
网络能力秀个人主页:http://www.wm23.cn/gongziqianji
梧桐子个人主页:http://www.wutongzi.com/uc/59959888.html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