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曲山大庙古建筑群:盘陀石殿

家乡区县: 四川省梓潼县

  盘陀石殿 乾隆版《梓潼县志》记载:盘陀石在七曲山忠孝楼之北的重阶上,其石圆如磨,高三尺许,上肖帝君圣像,踞胡床盘坐。有石坊曰“盘陀仙迹”。殿堂阔三间,进深亦为三间,单檐歇山造,覆盖黄绿色琉璃瓦,前檐下设门窗,其余三间砌墙,与柱同高。台基为条石砌成,正面置垂带踏道。梁架结构简练,殿堂四周檐柱10根,殿内金柱2根,前檐两角柱有侧脚,约为柱高的2.4%,柱子排列纵横成行,唯两根后金柱和前檐明间两柱减去,前檐斗拱为五铺作双下昂,单拱计心造,因前檐明间两柱减去,而无柱头号铺作斗拱,故尔又用补间铺作斗拱3朵,其斗朵形制,外跳不用令拱而直接用散斗承托撩枋,斗拱后尾出靴革契 。其梁架置配,由于减去后金柱,加大了室内空间,三椽栿就直接榫于前金柱内,上承托平梁,中间用蜀柱支撑,使得整个梁架结构显得简练、明朗、古朴。经四川省古建专家李显文等鉴定后认定为“盘托石殿建筑结构经初步分析,盘陀石殿是一座具有早期木结构建筑特征的堂殿,建造时代应该略早于阆中永安寺大殿,即是一座元代早期的建筑物”。殿内有一长4米、宽2.8米、高0.85米的形同山脊的石头,名盘陀石。乾隆《梓潼县志》称“石上有圣像,据胡床盘坐”。此“胡床”之形,显与蒙古人入主中原后的习俗有关。殿堂内金柱之上还塑有盘龙两条,相传张亚子在盘陀石上诵经修练,经元始天尊点化后,即羽化成仙。殿前悬有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梓潼知县刘国策所撰写的对联一幅,文曰:“在天垂象光照日月;过化存神泽被士民。”

  应梦仙台 位于关帝殿之西,乾隆《梓潼县志·文昌祠记》曰:“再北升为应梦台,象八卦,中有石床,壁间绘应梦事迹”。据此文所述,应梦仙台当为明代或明代之前的建筑,清代又重建。仙台为八角攒尖顶独梁式砖木结构建筑,单檐硬山造,顶饰火珠,火珠底座饰以仙人骑鹤飞渡西天的瓦饰,复盖筒瓦,墙体四周全用条石垒砌。亭内正中置石床一张,正壁书有“漏澈华胥”四字。相传唐玄宗入蜀,行至大庙山晋见张亚子后在此石床小憩,恍然入梦,忽有一书生告曰:“安禄山、史思明已溃败。”明皇惊问:“先生何许人也?”书生答曰:“晋时七曲山隐士”。明皇再问书生,书生笑而不答。翌日,长安来报,果证其言。明皇差人寻访其士,乡人告知乃七曲山张亚子。明皇感其预知,遂封张亚子为“左丞相”,并于垂带踏道下建一石坊,额书“应梦仙台”。正壁之“漏澈华胥”四字,乃(清)道光时的梓潼贡生潘永澈所书。其“漏”字,乃古人计时器“更漏”的简称,“华胥”为传说中的国名。《冲虚至德真经》中记述黄帝曾说:“昼寝而梦游于华胥之国。”意为白日睡觉,在梦中游历华胥国。唐玄宗亦于此做一个“心驰四极,神游八荒”、“长安告捷”的美梦,这不正好似“梦游华胥”的情景。清代之前,悬有楹联一幅,联文曰:“仙去多时,大梦至今犹未醒;我来未午,小坐此地宜深思”。清初该联之下阕损毁。1979年县教师进修学校任清华老师补撰联文,曰:“神游未远,青山不老可重来”。并由原东北大学、射洪中学教师、著名书画家孙竹篱先生补书。

网络能力秀个人主页:http://www.wm23.cn/gongziqianji

梧桐子个人主页:http://www.wutongzi.com/uc/59959888.html

袁明杨(2015-05-1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