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折叠编辑本段
洞庭湖
洞庭湖
洞庭湖[1]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是长江中游重要吞吐湖泊,也是中国著名的旅游风景名胜区。洞庭湖之名,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因湖中洞庭山(即今君山)而得名,并沿延用至今。湖区位于长江中下游下荆江南岸,介于北纬28°30′—30°20′,东经110°40'—113°10,面积2820平方千米,海拔高度:30-35米,号称“八百里洞庭”。洞庭湖处于长江中游荆江南岸,跨岳阳、汩罗、湘阴、望城、益阳、沅江、汉寿、常德、津市、安乡和南县等县市。洞庭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由东、西、南洞庭湖和大通湖四个较大的湖泊组成。湖内水产丰富,航运便利。现是长江流域最重要的集水、蓄洪湖盆。湖区土质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自然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淡水鱼、棉、麻生产基地。
自然气候折叠编辑本段
洞庭湖
洞庭湖
洞庭湖是燕山运动断陷所形成,第四纪至今,均处于振荡式的负向运动中,形成外围高、中、部低平的碟形盆地。盆缘有桃花山、太阳山、太浮山等 500米左右的岛状山地突起,环湖丘陵海拔在250米以下, 滨湖岗地低于120米者为侵蚀阶地,低于60米者为基座和 堆积阶地;中部由湖积、河湖冲积、河口三角洲和外湖组成的堆积平原,大多在25—45米,呈现水网平原景观。 分为西、南、东洞庭湖。湖底地面自西北向东南微倾。
湖区年均温16.4—17℃,1月3.8—4.5℃,绝对最低温-18.1℃(临湘1969年1月31日)。7月29℃左右,绝对最高温43.6℃(益阳)。无霜期258—275天。年降水量1100—1400毫米,由外围山丘向内部平原减少。4—6月降雨占年总降水量50%以上,多为大雨和暴雨;若遇各水洪峰齐集,易成洪、涝、渍灾。生物资源有鲤鱼、青鱼、草鱼、鲢鱼、鲫鱼、鳊鱼、鲂鱼、龟和鳖、中华鲟、鲥鱼、银鱼、鳗鱼等。
洞庭湖水系
洞庭湖水系指最终汇入洞庭湖的各水网系统,包括洞庭湖平原各河网水道和湘江、资江、澧水和沅江等长江一级支流。
水系 干流长 流域面积 年径流量
湘水 856公里 94660平方公里 643亿立方米
资水 653公里 28142平方公里 227亿立方米
沅水 1133公里 89163平方公里 653亿立方米
澧水 388公里 18496平方公里 149亿立方米
洞庭湖水系由面积2691平方公里的洞庭湖和人湖的湘江、资水、沅江、澧水4条河流和直接入湖的汩罗江、新墙河等中小河流组成。
水系来水经湖南省城陵矶注入长江。流域面积26.28万平方公里,占长江流域总面积的14.6%。其中:湖南省境20.48万平方公里,占78%;贵州省境3.04万平方公里,占11.6%;其余10.4%属桂、川、鄂、赣、粤诸省(区)。
洞庭湖流域
洞庭湖流域即洞庭湖水系流经的广大地区,流域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427毫米,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2,016亿立方米,约占长江流域地表水资源的21%,其比重为长江流域各水系之首。洞庭湖流域覆盖湖南省大部和湖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和重庆市部分地区,流域面积262,800余平方千米,约占长江流域面积的14%。因湘、资、沅、澧四水常遇较大暴雨,洪峰流量常超过河道安全泄量,造成洪水灾害。洞庭湖平原区为湖南农业主产区,以种植粮食、棉花为主,也是中国主要淡水养殖区之一,耕地面积约占湖南全省的六分之一,居住人口约占湖南全省九分之一。
流域西部为山地,海拔200~1000米;中南部为丘陵和盆地,海拔50~400米;北部为平原,海拔25~40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300~1700毫米,4~6月降水占全年一半左右,湘西北澧水暴雨区常形成严重洪灾;受“四水”和通长江“三口”(松滋、太平、藕池)入湖洪水和泥沙影响,洞庭湖逐年淤浅萎缩,蓄纳洪水能力减少,汛期湖区常发生洪涝灾害。
流域水能蕴藏量1861万干瓦,占长江流域水能蕴藏总量的7%。水能蕴藏量1万千瓦以上的河流有177条,以沅江水能最富,达793.8万千瓦;湘江次之,521.7万干瓦;资水224万千瓦;澧水205万千瓦;湖区其他河流116.7万千瓦。可开发水能资源装机容量1233.6万千瓦,沅江约占一半,流域富航运之利,湖南省境内可通航16500余公里。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