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郑县地质情况

家乡区县: 陕西省南郑县

概况

      本县地质构造比较复杂。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县境地跨扬子准地台北部边缘,属龙门——大巴山隆褶断带的组成部分。其南以中生界陆相地层与四川台向斜分界。由米(仓山)汉(南)台凸、宁(强)镇(巴)台凹及汉中新断凹等三个次一级构造单元组成。主要构造运动有两期,即上元古界晋宁运动、中生界的燕山运动。其他的几次运动,只是地壳升降。晋宁运动晚期,南郑上升为陆,伴随有中——酸性岩浆的侵入及陆相火山喷发,随后褶皱成山。震旦纪时,除米汉台凸之外,其他地区均接受海侵,直至三迭纪,虽几次升降及气候的多次变迁,但未发生大的褶皱运动。表现在震旦系——三迭系地层之间,未发生角度不整合。从毗邻的西乡地区看,陆相盆地堆积的侏罗系地层平行不整合覆于三迭系和较老地层之上。震旦——侏罗系地层褶皱形态基本一致,说明本区印支运动后回返成陆,但主要褶皱运动为燕山期,县境缺失白垩系地层,喜马拉雅运动形成汉中新断凹。第四纪至现在,本区仍处于上升阶段。但在不同的构造小区内,在地质发展史上,反映在地层、构造、岩浆活动和矿产方面各具特色,以及各不相同的变质作用等。

构造分区及其特征

      米、汉台凸 为扬子准地台次一级构造单元。南郑跨及台凸中部,居主要地位。分布广泛,北起梁山,南至朱家坝以北,纵贯县境。主要由中元古界蓟县系火地亚群、三花石群地层及晋宁期侵入的基性岩和花岗岩组成。
      火地亚群,主要分布于碑坝南部及其西北一带。由下而上,下部为后河组混合岩、斜长角闪岩、变安山玄武岩、流纹岩;中部麻窝子组白云岩、大理岩、夹石英片岩、石英岩、上两组砂页岩、堇青石千枚岩、夹炭质板岩、白云岩;上部铁船山组安山凝灰质板岩、流纹质凝灰岩、夹凝灰板岩、玄武岩等岩石组成。总厚度大于8943米。
      三花石群,集中分布于红庙——牟家坝一带,岩性为变质砂岩、硅质板岩、云母石英片岩夹绿泥片岩、钠长片岩、石英岩,具混合岩化。
      以上地层因受岩体侵入破坏,分布零散,构造残缺不全,褶皱多呈短轴状,其走向多为北东东及北东向。主要有牟家坝背斜,铁船山复向斜,小溪坝复背斜等。
      断裂构造比较发育。有北东向、北东东向及北西向、东西向几组。由北而南主要断裂有钢厂断裂,小冷坝——秦家坝断裂,小坝——海棠断裂,牟家坝——水磨河南断裂及碑坝南部的蒋家湾——朱家坝——土墙坪弧形断裂带等。
      岩浆活动。在晋宁运动以前,为地槽型海底喷发活动,晋宁运动,澄江运动则以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为主。侵入活动不但频繁,且规模巨大,多形成巨大的岩基。县境内主要岩体有组成汉南花岗岩基的岭镇花岗岩体、重石子花岗闪长岩体、天坪河花岗岩体、铁船山霓石花岗岩体、马元黑云花岗岩体及汉山辉长岩体、碑坝西沟辉长岩体等。岩体的分布多与北东、北东东向断裂构造的空间关系密切。
      宁镇台凹 位于米、汉台凸之南,西延至四川境内,东部与秦岭加里东褶皱带毗邻,南接四川台向斜。县境处于台凹东部,分布面积次于台凸。
      宁镇台凹自晋宁运动以后形成。主要是由古生界及中生界地层组成的拗陷带。由于米汉台凸在境内形成南北向隔档,将台凹分成东西两部分,南郑西部跨宁强凹陷东部边缘,东部跨镇巴凹陷的西部边缘。西部的宁强凹陷多为大致平行的背向斜构造,因断裂影响,大部分背向斜形态不完整,沿走向中断。北东东、北东向断裂发育,且多为高角度逆断层,岩浆活动少见。东部镇巴凹陷褶皱发育而且比较完整,多呈短轴状及箱状褶皱背向斜,彼此近于平行,在境内围绕台凸呈近东西——近南北——南西西向展布。
      台凹区出露地层由老至新有:
      震旦系。围绕台凸呈周边式分布,系一套浅海——滨海相碎屑岩及碳酸盐岩的沉积建造。下统南沱组,仅出露于钢厂附近,为山岳冰川或冰川沉积。上统陡山沱组,沿南沱组分布,范围进一步扩大,分布于梁山、云河、帽盒山一带,为含磷砂页岩建造。灯影组,分布更广,主要为含镁碳酸盐岩,顶部硅化白云岩中富含层控铅锌矿(碑坝南岸山一带)。
      寒武系。与下伏震旦系为连续沉积。除元坝、朱家坝一带出露中统地层外,境内出露主要为下寒武统,为一套浅海相砂页及灰岩建造。下统宽川铺组为重要的含磷层位,如朱家坝磷矿等。碑坝含磷层位底部含钴土矿。
      奥陶系。为浅海相沉积。由砾岩、砂页岩、泥质灰岩、龟裂纹灰岩等组成,与下伏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志留系。由黄绿色页岩夹粉砂岩、板岩为主。上部含泥质灰岩透镜体。

      境内缺失泥盆系、石炭系。
      二迭系。分布于梁山及台凹的广大地区,为滨海相灰岩及页岩。底部页岩中夹劣质煤层,灰岩中含海泡石,中部页岩中含铝土矿。
      三迭系。为滨海一泻湖相沉积。分布局限,见于梁山、回军坝、福成等地。境内缺失中、上统,仅出露下统。为泥质灰岩、页岩。
区内缺失侏罗系、白垩系地层。第三系仅出露于梁山,为早第三纪陆相盆地堆积物。主要为砂砾岩、砾岩。
      汉中新断凹 为喜马拉雅运动形成的断裂凹陷。县境仅跨南部边缘。其基底主要由米汉台凸的花岗岩、辉长岩组成,上覆第四系松散砂砾石层和亚粘土层。最大厚度500米。

如期而至。(2014-05-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