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造林
从1953年开始,植树造林,绿化荒山荒坡,群众性植树造林逐渐走向有组织、有领导和有计划的轨道。年年育苗,年年植树和常年管护,已成为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绿化荒山荒坡、改造杂灌林的面积达80.5万亩,占宜林荒山荒坡面积的85.6%,70年代以来,飞机播种造林35.25万亩,“四旁”植树成绩显著,1987年2月本县被中央绿化委员会评为“全国绿化先进单位”,获铜奖牌一面。
1951年,群众自发植树102亩,育苗5亩,零星栽植42万株。1953年,各地互助组织,群众植树造林3053亩,零星植树21.2万株。同年秋,山口乡何店村(现林场行政村)在乡政府支持下,由互助组组长吴大刚带领群众自采种、自育苗,于1955年春在娘娘山下的薛家沟栽植马尾松100亩,是全县第一个自采、自育、自造林的集体单位。吴大刚带领群众植树造林成绩显著,1953年被评为县林业劳动模范,1956年被评为省林业劳模,1958年出席全国群英会,1959年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国庆典礼。1956年春,黎坪森林经营所,在省林业厅扶持下,所领导刘洪生带领所内干部工人和部分群众,进行华山松直播试验,直接点播华山松籽造林560亩,出苗率达95%。1958~1960年,全县开展第一次群众性植树造林运动,共造林7.3万亩。其中以娘娘山、高皇山等主要山地为重点成片造林4.5万亩。1963~1965年全县掀起第二次群众性植树造林热潮。以河堤、渠道、塘库沿岸为主要地段,植树造林15万亩,零星植树155万株。在这期间,1963年春,在马家嘴公社下乡的汉中专署副专员董宜斋,组织带领干部群众在毛狗洞、寺湾、梯子岩、董家湾等地荒坡上栽植马尾松800多亩。80年代初,林业政策逐步放宽,推行和完善了各种形式的责任制。除成片造林和改造灌木林由专业户承包外,各级政府在每年植树节(3月12日)前后一段时间,组织机关、学校、乡镇居民开展“四旁”植树活动。
50年代末期,总结推广吴大刚培育马尾松造林、绿化荒山的经验。连续5年内,年年育苗,年年造林,成效突出。在米仓山北麓丘陵地带,东起山口乡堰柳村,西至碗厂乡的分水村,营造了长达40公里的马尾松林带。现保存面积33.05万亩,占全县人工造林保存面积的68.6%,使这一地区的森林覆被率由1960年前的8.3%,提高到33.9%。昔日荒山秃岭变成绿色林海,每年从林中所取木柴做燃料相当万吨原煤,节约找柴用工近200万工日。林中间伐檩材,缓和了木材供需矛盾。农民收入增加;生态环境改善,大面积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延长水库寿命,保证灌区农田长期受益,为平坝、丘陵地区粮油主产区的高产稳产创造了良好条件。高台区梁山脚下的西干渠沿岸,业已建成长30华里、面积6100亩的柑桔林带,
从1976年开始有计划地开展林业基地建设。截止1979年,基地建设总面积达5万亩。1978年,岭镇区两河公社(乡),新集区钢厂、殷家坝、新集、焦山、王坪、忍水和元坝公社(乡)的干部群众在钢厂公社(乡)和魏家桥地区营造杉木林基地。截止1983年,增植杉木8004亩。1977年10月起,在种植油茶基础较好的岭镇区两河、塘口地区扩大种植油茶,建成全县油茶生产基地。 1978年以来,元坝、碑坝地区,开展户户采种、队队育苗、年年造林活动,以改造次生林为主,建设用材林基地。
濂水河堤岸的绿化 濂水河系县内主要河流之一、汉江上游一大支流,在1970年10月至1973年完成工程治理基础上,从1973年春开始到1976年春,对西起殷家坝公社(乡)石嘴子,东至汉江入口的中所公社(乡)小河坝,长22公里的堤岸进行生物治理,栽植有杨树、洋槐、杉树和护岸芭茅。现已成为绿树成荫的护岸林带。
汉江河堤岸的绿化 汉江为南郑与汉中市接壤之北界河。境内河堤,西接勉县海秀寺村,东至城固县马营,全长37.86公里。1950年初,党和政府号召群众在沿河堤岸、沙滩,种草固沙,植树护岸。1963年县政府专设治理汉江办公室,沿江区、社(乡)所属沙滩、河岸划段治理,确定权属和受益办法,以调动群众植树造林积极性。是年11月下旬到12月上旬,历时20多天,压芭茅5591亩,植树6885亩,全部完成绿化汉江堤岸任务。后因自然灾害(洪水冲刷)和管理不善,部分护岸树木遭受损失。特别是1981年汉江暴涨特大洪水,部分堤岸被洪水冲毁,树木被冲走。洪水过后,党和政府组织领导沿江社队群众重建家园,修河筑堤,种草植树,使受损地段重着绿装。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