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特产
经济林树种多样,资源较丰富,有成片经济林(不包括桑、茶、果园)36493.8亩,零星分布有41934.2亩,主要有:
漆树 成片面积22988.6亩(包括黎坪林场划入用材林10876.8亩和碑坝林场划入的6353.3亩),一般多和阔杂混生。主要分布在海拔较高的中山区,以黎坪、碑坝国有林最为集中。品种以野生灰皮和麻皮大木漆为主,引进品种有大红袍、贵州红等。平均年产生漆17.3吨,最高的1982年产生漆39.5吨。
油茶 总面积24981.6亩,其中,纯林面积9981.6亩,有万余亩和马尾松混交,集中分布于塘口公社(乡)及两河、高石、岭镇、连山等公社(乡),平均年产油茶籽2217担,最高的1978年产油茶籽323.75吨。
油桐 为三年桐。按20株折1亩计,共有10411.8亩,成片的396.8亩。绝大部分零星分布于丘陵、低山地区的河边、沟边、渠边和农地中。米仓山南坡的前进等乡的河谷地亦有栽植,平均年产桐籽165.15吨。1972年为最高产量,达362.5吨。
核桃 共10215.8亩,成片林293.7亩,其余分布在山区、丘陵的耕地和“四旁”,年平均产量72.25吨。1981年为最高产量,341.3吨。
板栗 全县有5091.4亩,其中成片林1436.5亩。主要分布在马家嘴等乡。大沟村板栗,有籽大壳薄的特点。其它多为半野生状态。平均年产量为23吨。产量最高的1978年,总产93吨。
棕榈 2153亩,成片林567.2亩,多在“四旁”栽植或林缘混生。以丘陵、低山地区为主产地。年产棕片41.7吨,1958年产棕片106.5吨,为最高产量。
茶叶 本县一直是秦巴山区的老茶区之一,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已有梁州出名茶的记载。碑坝茶叶在百年前就远销甘肃等地。民国年间,秦家坝、法慈院、里八沟、红庙等地种植的茶叶也销往省内外。解放后,特别是1965年,在开新茶园、改造老茶园的同时,从浙江、安徽、湖北、四川等省引进群体种籽和苗木,改革制茶工艺,茶叶生产逐年回升。1987年茶园面积扩大到28196亩,主要分布在8个区的48个乡,257个村,初步形成一定规模的茶叶生产基地,年产量达404吨。
本县生产的茶叶属绿茶,品种以晒青、炒青为主。其特点是内含物质丰富,具有“色泽翠绿、汤色碧绿、叶底嫩绿”的“三绿”之称。碑坝区福成乡的“干龙洞”炒青茶,是汉中地区的名茶。其茶外形条索紧结、色泽翠绿、匀净、有锋苗;汤色清沏明亮,香气清高持久,滋味鲜醇回甘,叶底嫩绿匀亮,实属茶中的上品。本县茶叶在西北各省区,享有一定声誉。1986年通过省级鉴定的“汉水银梭”名茶,在1987年广交会上受到外国客商好评,已进入美国洛杉矶市场。
蚕桑 据《续修南郑县志》载,清末,蚕桑尚盛。说明境内植桑养蚕早已有之。民国初年,缫丝品远销甘肃、四川等省。但因当地蚕桑是单家独户生产,养殖技术水平低,桑种得不到改良,生产能力低下。1949年全县仅产茧50公斤。解放后,栽桑养蚕业得以恢复和发展。1952年全县有零星桑园52亩,产茧300公斤,柞桑坡600亩,柞茧1000公斤。1965年大兴植桑养蚕,到1967年桑园面积达4243亩,产茧9300公斤,柞坡4000亩,产柞茧75650公斤。此后,植桑养蚕被视为发展资本主义加以批判,1975年桑园面积减到729亩,产茧9550公斤。至1979年桑园仅有196亩,产茧5300公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80年把植桑养蚕作为多种经营重点项目之一。1981年,组织人员赴四川省参观学习,推广植良桑,改过去间作稀植桑园为密植速成丰产桑园。养蚕推广小蚕共育法,改每年养蚕2次为3至4次。1984年,全县桑园面积3899亩,养蚕906张,产茧20.9吨。1987年保留桑园面积2231亩,蚕茧总产32吨。
柑桔 新中国建立前多为农家在房前屋后零星栽植。1955年,政府开始扶持农民广植柑桔。1963年全县有柑桔园500亩,主要分布在新集、高台两区。1967年全县自育实生苗2万株,发展300亩,常年产量在5万公斤左右。1975年以来,开始引进新品种,在7个区,25个公社,70个大队成片营造桔园4820亩,栽植柑桔树19.8万株,其中挂果的有11.3万株,仅新集、高台、汉山3个区桔园面积达3289亩,占全县柑桔总面积的68.5%。1971年至1980年县有关部门先后投资11.23万元,用以柑桔生产。1980年总产161.6吨。1984年全县柑桔面积达13301亩,因受病害,产量由1983年的472.6吨降到163.8吨。1985年面积增加到15313亩,总产上升为505吨。1987年面积为15131亩,总产420吨。柑桔除在本地销售外,部分销往关中、山东、河南、甘肃等地,为陕西省柑桔基地之一。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