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扎的昆明晒一晒——小板桥人的口音

家乡区县: 昆明市官渡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土是构成人们口音的决定因素。

      昆明人的口音除彝族及其他民族外,汉族人的口音大致有三种:山区和半山区口音;滇池沿岸丘陵带口音;昆明坝区口音。小板桥人属第二种,即滇池沿岸丘陵带口音。

      在滇池沿岸丘陵带生活的昆明人较多,村庄密集,人口众多,大体在海拔1894至1930的高度。沿滇池岸边的呈贡、晋宁、昆阳、马街、小板桥等广大区域,简要地说,处于古滇文化带。他们有着大体相同的口音,他们居住的环境依山傍水,在烈日下可以到大树下乘凉,口渴了饮山泉,因此,他们的口音还是不错的。当然,他们大多数都是外来人,即外省人,他们是军屯或民屯的后代。

      在昆明坝区生活的昆明人,早期以打鱼为生,口渴了就饮滇池水,水中生长着许多水草,有的可食用,人们便把坝区口音称“杂草腔”。海拔在1894以下的坝区人由于解放后属官渡区管辖,昆明人就把他们称“官渡腔”。最典型的“杂草腔”是官渡马村一带的口音,他们中的许多人说话老声阔气,似乎舌头大,人们把他们称为“大舌头”。远离打鱼生活,他们的口音发生了很大变化,再过若干年,杂草腔将不复存在。

      小板桥人的口音在长期的适应与选择中进化,变得能让大众接受,向普通话发展。尤其在舞台上的口音,让人听后分不清是那个村庄口音,按照文娱爱好者的说法:“让大多数人能听懂”。

      小板桥人口音的变化既受彝族的影响,又受外来人的影响。彝族的影响,古代这里便是彝族人的聚居区,一方面继承了子君人的一些风俗习惯,如称呼、丧葬等。另一方面,由于这里是交通要道,要与南来北往的人甚至同外国人交流,所以口音要大众化。最简单的应酬是回答外地人的问路,如果口音不能让对方听懂,就会感到遗憾。尤其300年前小板桥街场的诞生,更是促使小板桥人口音向大众化方向发展,即能让大众接受。除此之外,小板桥人的舞台艺术也是促使小板桥口音大众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滇剧、花灯、洞经、电影等文化影响,走出村庄的演出,都影响着小板桥人口音的选择和变化。

      2011年小板桥本村人演出的节目,我听到一群老年人的花灯,觉得不是小板桥人的口音,打听后才知道是织布营村的。虽然织布营在20世纪90年代合并到小板桥社区,但在舞台上他们的口音依然存在“杂草腔”,无法与小板桥村融合。

      织布营村距小板桥古堡仅仅200多米,但海拔相差3米。这3米的高度,人们的口音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真是奇怪。

     在口音的变化及适应性方面,小板桥人又走在了前列。(daminamag /文)

                                                                                                                   编辑:吴雨谦

冯yi(2015-05-1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