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眼帘下的滇池泛着波光,身边是纵深出去的良田,走在这样的路上,徐霞客内心充满了言说不尽的喜悦……
古滇池美景的记录者
明代因拥有徐霞客从而使地理学上神秘的版图获得了清晰的脉路和新诠释。徐霞客一直云游在我想象中——他穿越了千山万水,穿越了《徐霞客游记》中美轮美奂地言说地理的那些属于明朝年间的时间。
我发现了徐霞客面对滇池的时间,这是明代崇祯十一年(1638年),这一年徐霞客面对滇池草海写下了:“四围山色,掩映重波间,青蒲偃水,高柳潆翠,天然绝境……”当徐霞客迎着朝露,迎着从滇池上空升起的旭日游过了太华寺、罗汉寺(今天的三清阁),又来到了西山脚下今天的龙门村附近,他就这样发现了惊喜的场景:“舟出没石隙中,有结茅南涯侧者,亟悬仄径下,得金线泉。泉自西山透腹出,外分三门,大仅如盎,中崆峒,悉巨石欹侧,不可入。水由盎门出,分注海。海中细鱼溯流入洞,是名金线鱼。鱼大不逾四寸,中腴脂,首尾金一缕如线,为滇池珍味。”沿着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的长旅足迹,我们可以寻找到金线鱼的诞生地,它就是蔚为壮观的滇池。是滇池水孕育了它,金线鱼从金线洞流入滇池的小河逆流而上,游到洞穴深处,那里是养育金线鱼最好的密室。由于长年不见光,金线鱼的眼睛变成了半透明。金线鱼在清代成为了贡鱼,在滇池边缘,只有两个地方可以产金线鱼,第一就是徐霞客记录过的西山龙门村金线泉,面积只六七平方米;第二就是在晋宁县牛恋乡西南湖岸的岩石洞下。
除此以外,徐霞客的步履云游到了嵩明,这里正是传说中的古滇池源头,这是明朝崇祯十一年(1638年)九月二十九日,迎着那年秋天的曙色,徐霞客又穿着黑色布鞋沿滇池岸出发了,在徐霞客眼帘下的滇池依然泛着波光,身边是纵深出去的良田,走在这样的路上,徐霞客的内心一定充满了言说不尽的喜悦。
沿徐霞客足迹,我们也在寻找着作为金沙江水系的盘龙江,在滇之源的嵩明县白邑乡境内,我们看到了始建于明弘治初年(1488年)的黑龙潭,许多世纪过去以后,我们仍然能寻找到“盘江昭佑”的大匾,我们仍能寻找到龙王殿内悬挂光绪皇帝御笔的大印,寻找到双龙潭吐清泉的传说,它的清泉流入了滇池。水,是徐霞客时代一个漫长的叙事篇章,是被徐霞客看见的源头之一。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