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花灯属于云南花灯的一种,昆明花灯流传于昆明城郊的东庄、大树营、小坝、小菜园、大厂村、小厂村、岔街等地及官渡区、西山区、呈贡县、晋宁县、安宁县和宜良县。 清道光年间,昆明地区已有花灯小戏的演出。
昆明花灯流传于昆明城郊的东庄、大树营、小坝、小菜园、大厂村、小厂村、岔街等地及官渡区、西山区、呈贡县、晋宁县、安宁县和宜良县。
昆明花灯早期的演出,与会火(社火)结合,于春节、元宵期间活动,由灯会(灯班)组织。演出前要举行“迎灯神’,仪式,并由管事向各处投送灯帖。演出队伍由写有“太平花灯”的灯和“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字样的各形彩灯领队,依次是过山号和文武乐队,狮灯龙队、武术杂耍队、高跷、旱船、跑驴、秧佬鼓、霸王鞭及彩妆的剧中人物或扮成“鹬蚌相争”、“大头宝宝戏柳翠”等故事沿途表演,并向接了灯帖的人家祝贺,此种演出形式亦称“贺灯”,由于边走边演,群众称之为“过街灯”。
清道光年间,昆明地区已有花灯小戏的演出。有的用《打枣竿》、《金纽丝》、《倒板浆》等清明小曲演出《乡城亲家》、《瞎子观灯》、《打渔》、《朱买臣休妻》等剧目。由于演出内容的不断丰富,演出形式亦发展为“择广场演唱,以资群众围观”由于形同簸箕,被称为“簸箕灯”。
清光绪时,农村各地灯会、灯班、灯棚等业余花灯演唱组织先后建立,有的灯会,不仅在春节期间演出,还被邀去邻近村寨演出或教戏,出现了罗四先生、李本忠、樊永寿等教灯师傅和唱功先生,使昆明花灯进一步普及,形成“每岁春正月,各村迎请后稷田祖设坛致祭,演龙灯、花灯,鼓吹笙箫,弦歌遍野”。1924年,昆明明家地灯班,曾被邀至五华山为唐继尧就任云南总督演出,这是昆明花灯进入省城演出的开端。
民国初年,岔街东岳庙组成一个花灯班,在金碧游艺园(昆华医院)露天剧场演出。1938年,王旦东与花灯艺人熊介臣,董义等结合组成了第一个花灯演出专业团队:农民救亡灯剧团。创作演出了《张小二从军》、《新四郎探母》、《汉奸报》、《茶山杀敌》等宣传抗日的现代戏。除了在昆明演出外,还到滇西、滇南40多个大小县城演出,历时一年多,终因国民政府及社会封建士绅的刁难阻挠,被迫解散。花灯演出再次恢复完全业余状态,花灯艺人仍回到农村或茶馆进行季节性演出或清唱。
1946年后,昆明市区的花灯艺人曾先后在“庆云”、“华丰”、“昆明”、“太华春”、“聚盛”、“太和”等彩排茶室,进行过营业性演出。为维持营业,增加演出剧目,移植了一些“善书”唱本和滇剧剧目如《四下河南》、(白扇记》、《蟒蛇记》、《槐荫记》、《金铃记》、《秦香莲》等;并吸收滇剧艺人参演,演唱中带入了部分滇剧声腔,被称为“灯夹戏”。“灯夹戏”的演出,对花灯的表演、声腔、服装、伴奏等方面的戏剧化起了促进作用。同时,昆明部分大、中专学生编演了不少配合“反饥饿、反内战、反专制、争民主”斗争的花灯演唱和花灯剧,如云南大学花灯组演出的《戏迎新太阳》、《红军哥哥回来了》、《姑嫂拖枪》;师范学院花灯队演出的《一朵红花》、《血海深仇》;文联(地下)花灯队演出的《城隍偷鸡》、《偷瓜记》等。1949年,庆云街建立全省第一个专唱花灯的庆云剧场,一些专业花灯班在场里唱花灯。这些班子时聚时散,由少数艺人承头组织,没有专门的班子名称。在剧场里唱得比较长,对盘龙区花灯活动影响比较大的是熊介臣组织的花灯班。他们从滇剧移植来许多剧目,如《四下河南》、《狸猫换太子》等。长春路东段又建了一个唱花灯的茶室,马云顺组织的花灯班在茶室里演唱,对盘龙区花灯活动也有一定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把流散昆明的花灯艺人组织起来,1950年成立昆明花灯工作者联谊会。1951年初,在“联谊会”的基础上,正式建立了集体所有制性质的民间职业剧团-昆明人民灯剧团。团址设在文庙,建团后招收了第一批女青年学员,结束了花灯一直以男演女的历史。在新文艺工作者的参与下,先后整理、改编了一批传统花灯歌舞和小戏如《十大姐》、《大茶山》、《三访亲》等。《三访亲》在文庙第一剧场上演连续80多场满座,轰动一时。1958年7月,昆明市属第一个国营花灯专业表演团体—昆明市花灯剧团成立。多年来,由于政府的重视,省市专业剧团的先后建立,昆明地区的花灯艺术,得到了稳定的发展,成为城乡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并出现了许多受群众欢迎的演员,袁留安、王玉霞演唱的花灯,成为电台经常播出的保留节目,并录制成磁带广泛发行;袁留安的唱腔还被中国戏曲研究院制成盒式磁带,编入了《中国艺术家唱腔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