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苏之谜,南中国的诗画乡村

家乡区县: 广东省东源县

 景区简介:苏家围位于河源市东源县义合镇苏围村,距离河源市区26公里,至今有800年的历史。它是由18座明清时期“府第式”的客家民居组成,其中最古老的房子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了。苏家围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后裔居住地,只要您置身其中,就会被它的古老、深沉、淳朴所吸引,苏家围人秉承了祖先的传统文化,将其交汇于岭南的天地中,至今都让人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气息。

苏氏族谱记载:苏东坡的第七代嗣孙苏天荣,生于宋理宗绍定二年(1229年)。原居江西卢陵(今江西省吉安市),元贞元年(1295年)任广东番禺县教谕。

 

 【南中国的诗画乡村——苏家围组图一】

 

历史传说

相传有一次,他自江西乘船顺东江而下,舟宿义合。在船上做了一个梦,梦见五位老人携其在岸上游玩,看见了一棵大树。天荣问五位老人:“此乃何树?”五人答:“紫苏也。”天荣又问:“紫苏何若甚大?”五人答:“树得其土故大也。”醒后,天荣觉得此梦很奇怪。晨起,苏天荣便岸上观看。果然有一棵大树,但不是紫苏,而是榕树。旁边又有一座五贤寺庙。苏天荣想,这棵榕树莫非就是梦中的紫苏树,梦中的五人莫非是这五贤寺的神灵的化身。他又观看了周围的环境,觉得挺美。他想,今后我归田时,就在这里定居吧。六年以后,于元成宗大德四年,苏天荣又升任了四川叙州府富顺知县。他觉得走远,今后也无法倒回来定居了,苏天荣就把此事告诉了子孙后代。直到苏天荣的玄孙(四世孙)苏秀弘,时任广东东莞京山司(今东莞茶山镇)巡检。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在河源义合购置了三百余顷(三万亩)田产,携家少在此定居。从此,就成了苏围村。

苏姓定后,在历史上颇有名气。明清时期就出有朝廷命官48名,其中:四至五品的23名,七品以上的25名。此外还有文化名人,其中进士2名,举人2名,贡生23名,秀才52名。在苏家围的历史上还流传着:“可”字辈(明万历年间)无白丁,“基”字辈(清乾隆年间)无穷人的传说。清朝道光年间,在河源县的一次生员汇考中,全县考取了24名秀才,而苏家围就考了12名,从那时起河源就有苏半县之称。

 

  【南中国的诗画乡村——苏家围组图二】

 

因此,地道的客家文化浓缩在这个小村庄里,八百多年的历史文化沉淀、纯朴的乡村风貌、原汁原味的客家美食“九大簋”菜肴、18座明清时期的“府第式”的客家民居、乡村性别男女、乡村农家乐、农耕农事长廊,让游客体会的是客家的纯朴与自然。东江与久社河交汇于苏家围旁,营造了苏家围宁静、悠然的意境,古榕、老屋、江风、竹韵、牧歌和野趣,造就了一个南中国的画里乡村。

 

【南中国的诗画乡村——苏家围组图三】

 

苏家围就是一个把客家文化浓缩在小村庄里的景区,集客家古老民居、乡村性别男女、农耕农事长廊于一体,于是游人体会的是客家的纯朴与自然。而且,东江与久社河交汇于苏家围旁,营造了苏家围宁静、悠然的意境,那里的古榕、老屋、江风、竹韵、牧歌和野趣,造就了一个南中国的画里乡村,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怡然的乡村风光,体验迷人的客家风情,踏过客家农村几百年的发展历程,感触东坡家族的文化遗风。

 

 

Liaochenchen(2015-05-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