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起源于东周春秋时期,和“道家”
、
“墨家”
“法家”
“阴阳家”等诸子
百家之一。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
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
也是中国
古代的主流意识,
汉朝汉武帝时期起,
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
如果从孔子算
起,绵延至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了。
儒学中有一些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认识,
但自然科学非其所长。
儒学主要是
一种
“正德”
之学,
是一种道德伦理、
政治和教育学说。
也可以说儒学是一种
“人
学”,是教人如何做人的学问,包括怎样修身律己、成就理想人格,怎样善待他
人、和谐人际关系,怎样治国理政、使天下长治久安。儒学中包含着我们的先哲
探索宇宙、社会、人生真谛的丰富智慧成果,其中有许多是可以批判继承、古为
今用的思想精华。
儒学的核心思想为:修身养性,齐家治国。中庸之道,中庸不是无所作为,
而是把握阴阳的大智慧,
尤其是讲变通,
中是整全的,
但我们无法同时掌握整全
的,所以中就变成了合理。当它大才合理的时候,这个中就代表大,当它小才合
理的时候,
这个中就代表小,
当它极端才合理的时候,
中就代表极端。
中庸之道,
就是如何找到这个合理点,达到以虚控实的目的。仁、义、礼只是将心比心平衡
的方法。
儒学是一种修身立德、
培养高尚情操、
成就理想人格的人生哲学。
儒家最讲
求修身做人之道。修身的目的在于以德润身、
“以美其身”,培养高尚的道德情
操,成就理想人格。个人的修身需要反求诸己,“吾日三省吾身”,“深造之以
道而自得”,所以儒家的修身立德之学,也就是所谓的“为己之学”。儒家要求
博大胸怀和历史使命感,以经世济民为职志,以担当道义为己任;具有
“富贵
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和坚强意志,以及杀身成仁、舍
生取义的大智大勇,
为实现社会、
人生理想而不懈奋斗。
历代志士仁人包括一些
近现代革命家都深受儒家人生哲学的影响,
吸取并践行了其中的思想精华,
为国
家、
民族以至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
儒家人生哲
学中的优质资源,经过创造性的转化仍然可以为我所用。
儒学是一种宅心于仁、
善待他人、
和谐人际关系的社会伦理学说。
儒家重视
“礼”即社会制度建设,但“礼”不只是外在的形式,而是要以“仁”为内在精
神。
“仁”是一种本源于孝亲之心的关心人、爱护人、体恤人的感情和态度,在
与他人相处时要与人为善、成人之美,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礼”是按照“仁”的精神制定一系列社会制度、规范和
道德原则,来明分定伦,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比如在家庭
中,如能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这个家庭就和睦了。从事各种职
社会影响在与它为封建统治阶级创造了整套治理国家和社会的理论思想体
系,
并让中国的统治阶级成功的应用于中国的社会国家治理实践获得了封建社会
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光辉人类发展社会史,
这在全世界范围内,
整个人类社会发
展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也是中华民族以前现在和将来屹立世界的根本所在。
儒家
思想精髓不在于其治国理论学说,
封建制度只是封建社会的思想外壳,
儒家思想
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
正是封建社会伦理观从国家统治阶级的高度期望出
发将人们生活现实中的行为规范用通俗的语言
--
道德意识规范起来,
让农民成为
社会道德思想的奴隶,
而这种封建伦理观作为封建统治阶级上层建筑社会意识中
的最广泛影响治理社会群众基础的核心,
从而完成对国家社会双重治理的理想效
果。
这种伦理思想上升到中华民族精神意志被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代表
----
毛泽
东和邓小平掌握及创造的《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应用到中国的社会主义
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获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功。
儒学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
我们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的民族复兴的前夜,
此
时此刻,
“新的
轴心时代”到来的文化发展的新形势。适应我们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
必须有一个文化自觉的要求。
儒学是远古的华夏族群融合文化。孔子继承尧舜禹汤武以来的华夏文化传
统,
成为儒学的奠基创始人。
孔子提出培养人才为目的的“仁”的建政学说,
孟
子发展为“仁政”的新儒学。
儒学文化思想影响朝鲜日本,
成为东南亚地区的主
流文化传统。
中国儒学文化思想在西方社会传播,
影响着欧洲启蒙运动,
鼓动着
欧洲要“移植中国的精神”。
21
世纪“必须回到
2500
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
“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儒学文化思想。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