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山性海寺位于福建省连城县。中华山性海寺始建于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 年)距今620余年,寺在高山之腰,所处地域宽阔,寺前河流潺潺而过,清韵幽幽,登临此寺,令人心旷神怡。近年来,性海寺名声鹊起,香客云集,游人络绎不绝。中华山性海寺是连城县古名刹之一,坐落在新泉镇联溪村境内。离319和205国道仅1.5公里。虽然寺在高山之腰,但有水泥路直通寺庙。登临此寺,风光秀丽、视野开阔,令人心旷神怡。该寺是1983年福建省首批对外开放的寺庙之一。中华山性海寺
中华山性海寺是连城县古名刹之一,坐落在新泉镇联溪村境内。离319和205国道仅1.5公里。虽然寺在高山之腰,但有水泥路直通寺庙。登临此寺,风光秀丽、视野开阔,令人心旷神怡。该寺是1983年福建省首批对外开放的寺庙之一。
2寺庙历史
编辑
明初
中华山性海寺原是一座面积不上300平方米的观音庵,它创建于明初,开山祖为圆情和尚。圆僚和尚到中华山时只有一间草寮,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才在中华山山腰盖起观音庵。连城县知县得知圆僚和尚有点名气,于明洪武四年(1371)令人铸一铁香炉赠予观音庵。
民国
沧海横流,红尘卷浪。中华山观音庵从明代到民国,几经劫难,时兴时衰,摇存于世。清初庠生(开国秀才)杨会卿为该庵题写牌匾。顺治年间,庵里还置有大钟1座。但是, 到民国初期,庵里就只剩下菜姑江宜菊和莒溪乡的善男罗德生两人吃斋。民国十三年(1924)新泉镇良福村村民杨日生发起修庵,并兴建了门楼。此后,莒溪一富翁罗正中到此避暑游乐,
中华山性海寺
中华山性海寺(3张)
又捐资兴建一亭。但不久,中华山观音庵又遭匪洗劫,变成一座破烂不堪的空庵!
收藏
30
11
中华山性海寺编辑
中华山性海寺位于福建省连城县。中华山性海寺始建于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 年)距今620余年,寺在高山之腰,所处地域宽阔,寺前河流潺潺而过,清韵幽幽,登临此寺,令人心旷神怡。近年来,性海寺名声鹊起,香客云集,游人络绎不绝。
中文名称
中华山性海寺
地理位置
福建省连城县
占地面积
5000平方米
始建于
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 年)
目录
1中华山性海寺位置
2寺庙历史
▪ 明初
▪ 民国
▪ 民国三十三年
▪ 新中国成立后
▪ 1981年
▪ 人才培养
▪ 寺庙管理
3释慧瑛法师
1中华山性海寺位置
编辑
中华山性海寺
中华山性海寺是连城县古名刹之一,坐落在新泉镇联溪村境内。离319和205国道仅1.5公里。虽然寺在高山之腰,但有水泥路直通寺庙。登临此寺,风光秀丽、视野开阔,令人心旷神怡。该寺是1983年福建省首批对外开放的寺庙之一。
2寺庙历史
编辑
明初
中华山性海寺原是一座面积不上300平方米的观音庵,它创建于明初,开山祖为圆情和尚。圆僚和尚到中华山时只有一间草寮,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才在中华山山腰盖起观音庵。连城县知县得知圆僚和尚有点名气,于明洪武四年(1371)令人铸一铁香炉赠予观音庵。
民国
沧海横流,红尘卷浪。中华山观音庵从明代到民国,几经劫难,时兴时衰,摇存于世。清初庠生(开国秀才)杨会卿为该庵题写牌匾。顺治年间,庵里还置有大钟1座。但是, 到民国初期,庵里就只剩下菜姑江宜菊和莒溪乡的善男罗德生两人吃斋。民国十三年(1924)新泉镇良福村村民杨日生发起修庵,并兴建了门楼。此后,莒溪一富翁罗正中到此避暑游乐,
中华山性海寺
中华山性海寺(3张)
又捐资兴建一亭。但不久,中华山观音庵又遭匪洗劫,变成一座破烂不堪的空庵!
民国三十三年
民国三十三年(1944),释慧瑛进住中华山,立志重修古刹。后因被抓壮丁,无法如愿。 民国三十六年(1947),他得到芷溪名贤黄肇河(民国初期国会议员)和新泉名贤张梅瑞等鼎力协助,释慧瑛再上中华山,动员邻近乡村的善男信女齐心协力,苦干一年多,重新建起约300平方米的寺庙,并取《华严经》中的“思庐性海”之意(即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命名为“性海寺”。
新中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后, 中华山性海寺日渐兴盛。但是,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 由于对宗教政策的认识出现失误,僧尼被“造反派”赶回家务农, 中华山由新泉公社改建为油茶基地。 ’
1981年
1981年,党的宗教政策重新得到落实,释慧瑛法师率20余名僧尼重返中华山,殚精竭虑,重振古刹。新泉公社也将油茶林基地无偿交给他们管理。从此,他们坚持实行“农禅并举”的方针, 既念佛经,又念“山”经,除经营好3080亩油茶林外,还种植了9亩水稻、10亩茶叶,同时垦荒种菜、种果,先后种下柑桔、桃、李、梨、柿等果树1000多株。他们还把有一技之长的僧尼组织起来,自力更生兴办了砖瓦厂、榨油厂,并在寺内开设缝纫、医疗、照相、 日用品代销店等服务项目。每年劳动收入达六、七万元,使常住僧尼基本做到自养自给。在保证僧尼基本生活的前提下,
中华山性海寺
中华山性海寺(3张)
他们还把节余的资金、劳力投向寺庙建设。坚持自己烧制砖瓦、 自己备料、 自行设计施工,先后建起了大雄宝殿、天王殿、大寮(即厨房)、斋堂(即饭厅)、法堂、卧佛楼、藏经楼、放生池、舍利塔、普同塔、大悲楼、钟楼、鼓楼,还在山顶建起天坛五佛塔等。总建筑面积近5000平方米,比“文革”前扩大10多倍。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