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年间的一天,春雨绵绵,春笋破土,长山脚下来了位白面短须、气度高贵的老人。他踱步来到农家九斤老太家的门口作一小歇。九斤老太见有客人上门,便招待起来,还挽留其在家中用餐。老太从屋后挖出几支竹笋,从水桶中拎出一条从长江中捕到的“回郎头”,。一会,一盆加入竹笋的“回郎头”端上了桌。老人一闻,眉笑颜开;一尝,连连称道:“美!美!此味世间无双……。”食后,老人取来纸笔,手书一幅“此品只宜天上有,人间那得有几回”的条幅,送给九斤老太;并嘱咐她:此条幅,可拿到县衙去兑付现钱。九斤老太真的拿了条幅去见县官。没想到:县官一见条幅,跪了下来,三呼“万岁!”这时,九斤老太才明白:那老人是到江南私访的当今圣上——乾隆皇帝。知县重重赏了九斤老太一笔钱。九斤老太拿这笔钱在江阴城内牛尾巴巷开了一家“隆恩典堂”,行善一生而终。
那么,九斤老太给乾隆皇帝上的是什么菜呢?它就是江阴的地方名菜——“笋靠鮰鱼”。
鮰鱼,有着河豚之鲜美却不必为河豚的毒素所烦恼;它,有着鲫鱼的鲜嫩却不必为鲫鱼之刺多所费神;它,就是产于长江的鮰鱼,与“长江三鲜”一样同属溯江洄游性鱼类。苏东坡曾有一首《戏作鮰鱼一绝》云:“粉红石首仍无骨,雪白河豚不药人”,说的就是鮰鱼肉质白嫩,鱼皮肥美,兼有河豚、鲫鱼的鲜美,但没有河豚的毒素和鲫鱼的多刺,因此鮰鱼也被称为鲥鱼、刀鱼、河豚鱼之外的长江第四鲜。
在江阴,鮰鱼俗名“回郎头”,江阴渔民为讨吉利,称其为“来鱼”,每年的三四月份,鮰鱼体硕膘肥,正是长江鮰鱼最肥美的季节。据江阴《澄江志》记载,20世纪50年代初,江阴江海社鮰鱼年捕捞量达4000公斤,但随着水质、滥捕等原因,长江中的鮰鱼已越来越少,如今吃到的鮰鱼绝大部分都是人工养殖的了。
鮰鱼体长,是同类鱼中体型最大的一种,最大个体可达15公斤,一般多为2-4公斤。鮰鱼口腹位,呈新月形,唇肥厚,眼小,口周围长有4对触须,以口角须最长,状似鲶鱼。鮰鱼体表光滑无鳞,背鳍和胸鳍各有一硬棘,后部有一肥厚脂鳍,尾鳍深分叉。体色略呈粉红,背部稍带灰色,腹部白色,鳍为灰黑色。其鱼皮有弹性且多胶质,食之肥糯滋润。鮰鱼最大的特点是肉色雪白,肉质鲜美,且胆固醇含量极低,是淡水鱼中的上品,历来被美食家视作席上珍品。
鮰鱼的做法有很多,可清蒸、白汁、红烧、笋烤、片炒、汆汤等,普遍以红烧、白汁为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