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97年(明弘治十年) 毕隆兴、姚十八聚众暴动,县丞邱应请来福建窑兵镇压。
约公元1508年(明正德三年) 余乾七、朱显一、王浩八等领导农民赵义,以姚源洞为掘点,拥兵数万,威振朝廷。
公元1511年(明正德六年) 知县徐冠迁东山书院于东山岭中峰,江西提学副使李梦阳作记。
公元1512年(明正德七年) 右都御使陈金平定姚源洞起义。割余干、乐平、鄱阳、贵溪部分地区设置万年县。
公元1513年(明正德八年) 割余干南部二十五都及临川东境设东乡县。
公元1533年(明嘉靖十三年) 县城人邓秀续编《余干县志》成书(今佚)。
公元1557年(明嘉靖三十六年) 知县陆凤仪复建学宫于东湖。
公元1562年(明嘉靖四十一年) 知县黄士元奉令兴筑城墙,红石填土结柏,方圆三里,设九门。
公元1578年(明万历六年) 朝廷敕建“正学祠”于东山岭。
约公元1580年(明万历年) 礼部尚书李廷机贬居瑞洪,以施茶为乐。大学士张瑞图奏请立茶庵,并书“妙觉地”三字额。知县刘谐置防火铁缸于县城犁头嘴,重2000斤,铸“天培荧惑”于壁。
公元1584年(明万历十二年) 县城人李颐奏请朝廷以胡居仁从祀孔庙。
公元1601年(明万历二十九年) 李颐任右都御使兼司空,总管河漕事务,病逝后,追赠兵部尚书。
公元1605年(明万历三十三年) 在县城雾前街开水井一口,井圈用生铁铸成,六边形,有河图洛书和铭文。
公元1623年(明天启三年) 朝廷旌表刑部郎中胡舜允,建龙章宠锡坊于县城西街。
公元1627年(明天启七年) 在东山岭建古城祠,祀理学家张吉。
公元1644年(清顺治元年) 时任江都知县的余干人罗伏龙跟随史可法保扬州,城陷战死。
公元1645年(清顺治二年) 知县计安邦捧图册向江西清兵献降。清将王得仁领兵入县。
公元1663年(清康熙二年) 余干发大水,总督张巡赈济灾民。
公元1669年(清康熙八年) 县城人胡天佑主纂编修《余干县志》成书。
公元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 县令江南龄重建东山书院。
公元1674年(清康熙十三年) 耿精忠反清,余干人徐强破其十九寨,因功升山东临清副将。
公元1675年(清康熙十四年) 耿精忠部将黄尚志占据余干,自称县知事。
公元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 县城人胡思藻、张洁主纂《余干县志》成书。
公元1725年(清雍正三年) 蒋仕铨出生于瑞洪,其母钟令嘉断竹为字授以书。
公元1732年(清雍正十年) 知县詹广誉在东山书院前立“朱子讲学处”碑。
公元1759年(清乾隆二十四年) 知县李世仁扩建东山书院。
公元1777年(清乾隆四十二年) “梅岩”圮废。
公元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 杨埠乡人杨国宝损资兴建县考棚。
公元1814年(清嘉庆十九年) 社庚人朱毛俚、胡秉耀等人,组织民众在白云峰庙起义。
公元1823年(清道光三年) 由知县李日柬主持,洪家嘴人洪锡光编纂《余干县志》成书。中丞程结以“明体达用”匾及“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联悬于东山书院。
公元1856年(清咸丰六年) 翼王石达开率太平军数十万回守安庆,进入余干润溪、邓墩。
公元1857年(清咸丰七年) 太平军进入余干县南境,知县陶庆以地方团练抵抗太平军。
公元1858年(清咸丰八年) 太平军进入社庚,余应龙率地方团练抗击。
公元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 洪家嘴龙津人曾福善主笔,编修《余干县志》成书。
公元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 总督李鸿章调余干谭文照任长芦盐使,总办北洋粮台事务。
公元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 庚子事变,余干江鸿波护慈禧、光绪有功,提升为太子少保、储秀宫行走。
公元1910年(清宣统二年) 杨埠人张捄任农工商商部主事,擅书法,著《许书微》、《南唐五百字》行世。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