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流县距离成都中心城区不到30公里,这里的财富远不止一座机场。当地政府用三个数据勾勒出双流的综合实力概貌: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连续第18年位居四川省“十强县”榜首,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全国百强排名跃升至第15位,连续4年荣获“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市”称号。
脱贫致富是付家双那代人的创业梦。回忆起当时的梦想,他对本报记者说,“只有一个,不想回农村”。那时还流传着“金温江、银郫县,叫花子出在双流县”的顺口溜,可见双流尤其是农村地区的生活水平很低。
1984年初,双流县专门组织了70多名主要官员和经济部门的负责人以及部分村社干部,包机赴沿海考察,双流县随后提出了“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要求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彼时恰逢政策东风——上世纪80年代成都推动生产力扩散。双流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江玉能曾多年在县发展和改革局工作,他告诉本报记者,当时成都市把一些老化的企业和设备逐步转移到郊县,目的就是把成都市的企业扩散,提升品质。
这是产业转移承接的较早尝试。“当时双流县政府主动出击,吸引很多成都市的企业,形成了蓬勃的乡镇企业,包括三强轧钢厂、联营焊管厂,当时在双流是非常有名的。”江玉能说,这些企业技术都很简单,就是钢材加工,钉丝厂、拉丝厂、电镀厂、电气开关厂等。
政府和个体合力致富求变,双流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用江玉能的话说,“基本上村村点火,户户冒烟”。1990年,双流工业总产值完成15.73亿元,乡镇企业工业总产值达11.52亿元。而在这股创业潮流中,有一个轰动事例更把双流推向了潮流之先。
1983年底,创业者薛永新与时任塔桥村村长的林忠本达成协议,由薛永新出设备、塔桥村出资金,办起了木材加工厂。根据当时定立的“全奖全赔”条款,企业如果没有完成利润指标要全部赔偿,超过利润指标,全部奖励给承包人。
当年,薛永新完成了超过利润指标3万元的业绩,把当时东升镇干部吓了一跳,按照条款,3万元巨款要奖给薛,最后请示县级领导,得到指示是奖励一定要兑现,轰动一时。从此,全省各地喊响了“到双流创业去”的口号。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