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察布风俗

乌兰察布风俗

来源:内蒙古旅游网时间:2013 年 03 月 27 日 14:03

1、察哈尔婚礼   乌兰察布草原蒙古族的传统婚礼有着浓郁的民族色彩。      

通常男子到结婚年龄时,由父母看中某家姑娘后,请长者或喇嘛看双方生辰属相是否相配,如无克忌则请“昭齐”(媒人)选吉日携带礼品、哈达到姑娘家求婚。姑娘家长如将礼品收下,求婚即算议成。通常台吉家族子女不允许通婚,意在避免因血缘关系造成近亲结婚。      

订亲是婚礼中重要仪式,男方通常要携带全羊、白酒、哈达、月饼等礼品到女方家登门拜访商谈议定彩礼。彩礼主要是送牲畜或银元。彩礼要视男方家庭经济情况而定,通常要送彩礼大畜五头、小畜十只、银元数十块。最低也要两头大畜、五只小畜、银元二十块。彩礼议定后要举办订婚喜宴,喜宴要上“乌叉”(羊背子)、奶酒等,并唱敬酒歌,祝订婚贺辞。喜宴上双方议定婚礼吉祥日,下请贴,定伴郎伴娘,请喇嘛诵喜庆经,女方为出嫁姑娘准备嫁妆、礼品等事宜。      

议订的良辰吉日到来之时,男方要设酒宴招待陪同新郎迎亲的亲朋好友,由喇嘛诵经祝福娶亲顺利吉祥。      

与此同时,女方家中也宾客云集,放“乌叉”(羊背子),欢歌畅饮喜庆酒,等侯娶亲人们的到来。通常要请善于辞令、熟悉礼仪、酒量较大、能歌善舞者充当代东人。      

迎亲人数须双方事先议妥,应为奇数。一般为五至九名。新郎着民族新装、挎箭袋,携带给新娘制做的蒙古袍、坎肩、靴子、耳坠及送给女方亲眷的礼品。礼品视家庭经济情况而备。赠送礼品时,必须亲手送递到接受礼品者手中,否则认为不恭敬。      

当娶亲的马队到来时,女方以代东人为首,祝辞人、数名敬酒人出来迎接。这时女方祝辞人开始以朗诵的形式向娶亲人提问,双方互问互答,言辞流畅,幽默而情趣横生。除沿用古老的喜庆词语外,还要即兴提问,随意发挥,见人论人,见景论景,这充分表现了蒙古部落浓郁的民族风情,是婚礼中一项传统的喜庆形式。   

2、东路二人台   

东路二人台是乌兰察布市独有的地方剧种。它作为乌兰察布市人民的一份极为珍贵的艺术遗产,已被国家正式确认,并被收入《中国戏曲志•内蒙古卷》。东路二人台为什么恰恰在乌兰察布地区形成?   

乌兰察布市地跨三省,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草原、农耕使古代生活在这里的游牧民族不仅仅创造了区   

别中原的民族文化,而且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融合,创造出了独特的乌兰察布文化的结晶——东路二人台。      

东路二人台旧时称“玩艺儿”,始于清末咸丰年间,形成于民国初年,流布于乌兰察布市东部的兴和县、商都县、化德县等地,以及与内蒙古毗邻的河北、山西部分地区。乌兰察布市的二人台艺术因与我区西部地区的二人台在源流沿革以及音乐、剧目、表演诸方面有明显不同,五十年代末改称东路二人台。 东路二人台大体

诺诺1522(2015-05-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