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凤朝阳为“宁乡十景”之一。位于县城化龙溪之东北,现学庵社区域内。因域内有山,山头如飞凤,山之左右两支如凤之两翼,每当旭日升起,山形酷似一只丹凤展翅飞翔故而得名。其实,真正能使飞凤朝阳成为“宁乡十景”之一,是因为此地建有名闻遐迩的文庙。 文庙,至明清之际府、州、县的地方官办学校与孔庙融为一体,故文庙又称为学宫。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文化的符号象征,文庙无不浓缩着历史风云之变幻,人们可以在这里体会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巨大影响,探寻一个民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遗憾的是宁乡文庙在历经千年之后的今天,竟然消失得荡然无存,哪怕是一张照片也找不着。
十多年前,我去浏阳出差,有幸一睹文庙尊容。那是一个清幽洁静而又高贵肃穆的所在,雕梁画栋,夹道林荫,古木参天,一派江南园林之气蕴。而红墙黄瓦斗拱挑梁之中又透露出些许皇家气派来。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始,先圣孔子的地位节节攀升,尤以唐玄宗封其为“文宣王”后,文庙大都参照皇家标准来修建。走进千年庭院,仿佛迈入历史长廊,膜拜夫子和霭安祥的面容,透过那深邃而睿智的双目及飘逸的长须和那欲合还开的双唇,似乎在为给你讲述那些陈年往事。神圣之感,景仰之情油然而生。冥冥中你不由得惊叹当年那个“累累如丧家之犬”的布衣寒士身后竟然能释放出如此浩荡的正能量。
后来听宁乡老城关人说,宁乡的文庙较之浏阳文庙,规模更大,规格更高,尤其是地理位置更是得天独厚,后倚飞凤朝阳,庙前则有汩汩龙溪流过,就仿如故宫前金水河日夜拱护。且因我县人文更为厚重,其大门正门——棂星门可向学人敞开,而浏阳文庙建成至胡耀邦当选总书记前一直是关着的,因为浏阳没出过状元与帝王。据史料记载,宁乡文庙最先建于城南玉潭湾,始建年代尚须考证。唐末毁于兵燹,后唐同光二年(924年)迁至凤山之阳,而后历经千载。明代六次重修,前至化龙溪边,后及飞凤山顶。清代重修16次之多。最终固定其格局。其建筑布局为中庙旁学,孔庙居中,学宫分列东西两侧。前列碑楼皆麻石所立,中为大殿,高约五丈,石柱擎天,巨木为梁,琉璃为瓦,殿中供奉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神象,后为配殿,供奉孟子亚圣神象,左右两厢为学子课堂,寝室、厨房,并配有祭器库,四周护之以墙,庙堂雕饰精雅,草木葳蕤,亭台峻洁,既能祭祀先师,又宜讲学课读。庙内有“飞凤连云”“古柱飘香”“月池环柳”“瑞阁凌霄”“潺沸玉湲”“双虹映彩”“碧沼莲香”“文峰耸秀”“日映三台”等景观。1944年日寇侵占县城,文庙惨遭劫难,文物等设备洗劫一空。1946年宁乡师范迁至文庙,解放后又创办中学,继而拆建为宁乡招待所。
虽然这个曾经令官员下马,帝王下辇的庙宇已不复存在,但文庙作为中国历代读书人心灵之圣殿,永远不会在我们的心中抹掉。每当我们一起谈及宁乡文庙时,脑海里夫子那在世事的迷乱中独酌苦思的形象和四处奔波游说的身影都会随之飘然而至。尽管江山几度沧桑,尽管你两眼幽怨,衣衫褴褛,却隔不断你闪耀在炎黄子孙心中的光辉。还有你挥动着的如此激昂的椽笔,饱含深情编写而成的风雅颂,洞穿经年的劫难与兴衰,把关睢天庭纯粹的声响转换成亘古不绝的吟唱。沉淀在一个民族的心头,传之久远,超越时空。
朝阳飞凤,承载着无数莘莘学子的梦,潺潺龙溪,流淌着一曲曲催人奋进的歌。静默的隙地空坪,皇天后土,缭绕着风范儒学的悠悠余脉。在文庙遗址前,任何一个有良知的宁乡人都会有一种巨大的失落感,而渺小力微的我只能剖开心灵,忍受其中的苦痛。但我深信,随着我国国际地的攀高和我县经济实力的提升,作为全国百强和十佳旅游强县的宁乡,对文化的重视也将不断加强,世人心中的文庙将重新矗立于故地。让人们多收获一些安祥与快乐。
我想,如果那一天果真到来,邀上三五诗朋画友一起去文庙拜谒大成至圣先师千古容颜,吟颂关关睢鸠之千古绝唱,其思绪飞越千载与夫子对接相连,请问人世间还有何种快乐与惬意能与之相比呢?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