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沩江河边。明媚的阳光下,91岁的老人汤子俊正为我们描述宁乡古城的轮廓——这对于一直居住在玉潭镇八一社区这么多年的他来说,并不是难事。 玉潭,原指南门桥下的一处深水潭,位于县治东南阳春台前藓花崖下(即原县人民医院所伴的杜家山下),因潭水晶莹澈亮如玉而得名。相传五代时,溪洞蛮寇进犯长沙,时有马希广、马希华兄弟诱引敌寇深入,先在玉潭两侧屯7000步兵夹击,遏制了蛮寇的进犯,并获全胜。从此,玉潭开始出名,潭边的集镇也便以景冠名。玉潭就成为了玉潭镇的简称或爱称,尽管后来也曾更名为城厢镇、城关镇,但称来称去,人们总是忘不了以前的美名——玉潭。于是,又恢复了玉潭镇的称呼。
古邑县 治已有1700多年历史
据史料记载,夏、商、周三代时,宁乡为荆楚地。春秋战国时,属楚之黔中。秦代,属长沙郡。汉代,属长沙所辖的益阳县和临湘县。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刘备联合攻曹,刘取武陵、长沙等地,宁乡地域归属刘备。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孙权夺取荆州,取长沙,关羽败死,宁乡地域又改隶于孙吴了。吴会稽王太平二年(公元257年)开始置县,名新阳,县治设于长桥(今横市),属衡阳郡。
玉潭,是一个文明的古镇,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早在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此处被置为新康县的一个驿站,官府联络,商贾往来,无形之中便成了热闹繁荣的集市,正式定名为玉潭镇。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从益阳、长沙、湘乡三县划出部分地域,取“乡土安宁”之意,建立宁乡县后,玉潭镇自此一直成为县府所在地。作为宁乡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玉潭古镇经历了千秋风雨,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物华天宝,俊采星驰,先贤们在这里书写了光辉灿烂的历史篇章。
五代时期,玉潭镇仅有玉潭街一条直街,为通向长沙、益阳的必经之路。到了宋代才扩建通安街和青云街两街。明、清两代遂增辟小西街、火宫巷、射圃巷、日新巷等巷道。民国初期始改玉潭街为南、北两正街,改青云街为东正街,改通安街为西正街。多少年来,原东、南、西、北四街的方位偏差太大,东不向东,西不朝西。解放初期,立意改变其错位方向,曾一度改东正街为迎阳街,南正街为玉潭街,西正街为通安街,北正街为金凤街。如今,往日的街名均已不复存在,将南、北两街合称为玉潭路,东正街为梅花路,将原西正街划分为三段:从大西门口至原鸭婆巷口一段为人民北路;杉木桥至老汽车站为人民中路;老汽车站以南为人民南路。不再以错位方向定名,方显切合实际。
1944年,宁乡沦陷。日寇施行杀光、抢光、烧光的“三光”暴行,凶残地将南、北、西三街的房屋焚烧殆尽。日寇投降后,河山光复,重建家园时,将街道拓宽,除鸭婆巷保留原貌外,连同未被烧毁的老街,一律改成崭齐一致的牌楼式新铺面,使得市容改观,焕然一新。特别有“同发祥”丝线铺、雅宜鞋店等几户商家,别出心裁地在牌楼上装饰戏剧故事的浮雕式图像,如“同发祥”的“擂鼓三通斩蔡阳”,栩栩如生,在当时堪称时尚之作。
宁乡县城虽然历史悠久,但原有地盘不大,一个早晨简直可以走遍全城,不及现今玉潭新城的十分之一,很少留下昔日旧城的痕迹。至1949年解放时止,全镇人口尚不足一万,是一座地窄人稀的小山城,远不可与今日天翻地覆的新城相比较。
古镇四门 残存老人模糊记忆里
“啵——啵啵——嘭嘭嘭!”住在各城门上的老更夫用梆锣敲响了五更。
天将亮未亮,豆腐铺、杂货铺等商铺的老板闻之,窸窸窣窣披衣起床,开始了新一天的忙活。不久,东方曙色大展,鸡鸣声、小贩的吆喝声、街坊的寒暄声、琅琅的读书声不绝于耳,沉睡了一夜的宁乡县城醒了过来。
这段充满了画面感的描述将我们带到民国初年。91岁的汤子俊当时还是一个孩子,对城墙的记忆也是浮光掠影式的碎片——城墙砖都是青色的烟砖,一尺多长,两寸多厚。城墙不是很高,一个人将手扬直就能摸得到。城门很高大,四寸左右厚木板,上下都有铁皮包着。
玉潭镇虽是县治,却没有城墙,为防御偷盗,在东南西北四门还是设有城门,并额有关名:东曰朝阳,南曰迎熏,西曰通安,北曰拱极。朝阳门在化龙溪畔的梅花桥近处,溪上有土地、梅花、杜家、漕粮、新桥、过化等六桥相望,“六桥烟柳”曾为县治一景;迎熏门在南司湾口。熏者,和煦也,故称南风为熏风,称南门为“迎熏”,也就顺理成章了。通安门在原鸭婆巷口处,出此门过关王桥和小桥经邓爱晚堂向西南可直达安化,故称“通安”。拱极门在今玉潭中路兰家巷处,“拱极”犹言拱北。“北”指北辰,亦即北极星,旧时以为天之为最尊最显者。《论语·为证》有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北门而名“拱极”取义于此。
“如今连城门是什么样子的记忆都模糊了。”发出这声叹息的汤子俊,踏尽岁月沧桑的双脚正站在小西门香山巷的石板路上。四座城门汤子俊都见过,记忆中原东南西北四街都曾有民谚流传,即是:“喷喷臭臭东门,淋淋湿湿南门,敲敲钉钉西门,冷冷清清北门”。东门,全长不足400米,多有住户而少商铺,农夫进城收取粪便,不论空桶实桶都集中放置此街,故而臭气熏天,行人往往掩鼻而过;南门,虽有商家云集,车水马龙,热闹非常,但南北两街居民的生活用水,都要从沩江汲取,肩挑过街,不免将水淌溢出来,淋淋泼泼在麻石街面上,成天积水不干,路人叫苦不迭;西门,从事白铁、铜作、铁匠、篾匠、弹花匠的手艺店铺毗邻相接,聚集此街,故而叮叮当当的敲击声不绝于耳;北门,街的尽头在节孝祠(今紫金广场),出城不足20里,即是益阳地界的伏魔山,这一带很少有人进入宁乡县城,而县城商家集合的繁华地段,只是从南门桥头开始,至射圃巷和小西门口止,再往远去便显见行人稀少,店铺凋零,故而冷冷清清。
玉潭镇除四街各设城门一座外,并在香山寺上坳处另设一座。各街城门上都有住房一间,为更夫生活起居之所。各街更夫每晚10点以前持竹梆、提铜锣到大西门口“天芝”药号门前集合,待正10点时,便分途敲响第一更,共敲五轮,即五更天明。梆声分别为每更“梆梆”两响在前,按更数一槌锣声在后,五更即敲五响。一更过后,各街城门即形落锁。设立城门旨在防御偷盗,然而,这样的防御形成虚设,因为不经城门一样可从其他巷道入城。
那时县城的街道很狭窄,最宽不过四米,但一律花岗石铺面。全城尚无一座二层以上楼房,且全是砖木结构。店铺的建筑风格,全城几乎是一色的青砖“风火墙”,各家商号的招牌整齐划一地置于墙头,户与户之间都由高出屋面的“风火墙”相间隔,一家失火,不致殃及邻居,算是旧时的一项消防安全措施。
汤子俊说,传说宋朝时县衙建在鸭婆巷,鸭婆巷街道及衙署建在虎形山,朝向于南,南方居离失火。不料一次火灾使县衙尽毁,重建时便改为坐西南朝东北。东方属木,北方属水,木有水养,取长荣不枯而兆兴旺之象,现在老县政府仍保持原有格局。衙署的建筑,原为四栋两横,前栋是头门,中栋是大厅,过亭上石梯为三栋,即大堂。大堂左右两边置钟鼓,有官吏专守。每天击鼓时太爷升堂,处理民间讼事。大厅两旁有厢房,左侧为厨房,右侧过道下为监狱,大堂侧有花厅、巡捕房等。大堂有之字形的十八梯,象征十八层地狱。清朝时,某知县书“寅清堂”三字匾,每字十一笔,合成三十三笔,即谓之三十三天。故宁乡衙门有“头顶三十三天,脚踏十八层地狱”之说。“寅清堂”匾悬挂在大堂公案后中门门顶上,1949年改建县人民政府时被拆掉,十八梯亦被毁。花厅侧后由书吏集资建筑相国祠,内供奉萧何木偶像。花厅侧有巷名“半边街”,巷有一径通小门,巷内建有牌楼式门,门楼上横匾有“非公不至”四字。衙署头门外有一大坪,宁乡历史上唯一状元易祓在大坪前钟鼓楼处建状元楼,楼前坪左右各一井。左井已废,右井因石盖钻有四眼,以供居民汲水之便,“四眼井”因此得名。衙署左侧有一坪,名叫马号坪,为清代饲养马匹之所。2006年下半年,县人民政府乔迁二环路新址,标志着宁乡发展历史的千年县衙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站定,静听,恍惚间,我们似乎听到种种古老的声音:县署衙门前,有人在击鼓鸣冤;马号坪上,有许多马夫在饲马;状元楼边,善男信女则正在虔诚礼拜。
岁月峥嵘 千年古镇焕新颜
玉潭,是一个美丽的古镇。依山伴水,风光秀丽。明清的文人墨客曾一度赞美的“宁乡十景”中,玉潭境内就有四景,即玉潭横秀、飞凤朝阳、香山钟韵、狮顾岚光。还有三景紧挨玉潭,即楼台晓色、天马翔空、灵峰夜月。另外的石柱书声、汤泉沸玉、大沩凌云三景,虽距玉潭百里左右,遥遥相望,但让人感觉到近在咫尺,一脉相承,你唱我和,心心相印的亲切。宁乡有十景,玉潭也有十景,即玉潭、南门桥、香山寺、文庙、状元楼、飞凤山、狮顾山、登云塔、鳝鱼洲、白鸡观。
星移月转,古镇焕新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玉潭又增添了不少新景观,昔日的“玉潭横秀”,变成了“沩水三虹”;昔日的麻石街、小巷小铺,变成了水泥大街,高楼大厦。尤其是1992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招商引资的迅速发展,玉潭新城区已把相邻的城郊、白马、历经铺三乡列入境内,扩建了一环路、二环路、三环路、宁乡大道,新建了沙河、白马、豪德等商贸大市场,开辟了紫金广场、白马广场、东沩广场、玉潭公园及沿江风光带等公共休闲场所,火车站、商贸步行街、文化超市、大润发、人人乐、富豪山庄、中原凝香华都、绿地中央花园、兆基君城、新一中校址、县人民医院新址、文体中心以及新兴工业园区等的建设,宽阔的金洲大道伸向了离镇20多里的全民地域,大大地缩短了宁乡与长沙的距离,把县城与省城融为一体,让金洲开发区成为玉潭的又一个亮点。与宁乡火车站直通的沩水新大桥建成以后,玉潭境域一里之内有横跨沩水的三条大桥,让昔日的“玉潭横秀”,变成了而今的“沩水三虹”,玉潭镇将更是锦上添花了!时逢盛世,玉潭蓬勃发展。昔日的玉潭镇曾以美景冠名,今朝的玉潭镇则以美景扬名。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