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南教育

家乡区县: 陕西省商南县

小学教育
1949年10月至1957年,完成对国民小学、乡间私塾的接收、改造、调整、提高工作,形成了一个以民办小学为基础,公办小学为主导的科学的小学教育体系。
1958年至1959年小学教育遭受第一次挫折。首先是“一大二公”,取消了民办小学。其次是长期放假,影响文化知识教育。再次片面强调普及速度,将青壮年文盲半文盲编入小学教学班,使教师无法教,学生无法学。
1960年至1965年,这是建国后的一个调整时期,鉴于国民经济困难,1961年至1962年,精减下放(含自动离职)小学教师562人,其中公办教师241人,民办教师321人,减少学校165所。在校学生锐减。1963年小学贯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在偏远山区办起6所半耕半读学校。1964年商南县半耕半读学校发展到33所。同年一批停办学校复课,学龄儿童入学率由1962年的33%上升到74.62%。
“文化大革命”十年,小学教育经受第二次挫折。1966年秋,“文化大革命”动乱开始,学校停课;1968年冬,将所有公办小学下放到大队办,挫伤了教师积极性。1969年冬得到纠正。1970年春季以后,在小学教育尚未普及的条件下,盲目发展中等教育,给小学戴帽,一批小学骨干教师教中学,使小学教师合格率下降到25%左右。
1977年以后,这是小学教育健康发展,全面普及的阶段。商南县成立普教领导小组,区、乡(镇)成立了教育委员会,并规定每年9月为普及初等教育活动月。1985年12月普及了初等教育。[14]
2011年,“奶蛋工程”有序实施,义务教育稳步推进,学龄儿童入学率100.0%,小学入学率99.1%;小学在校学生数16006人。[10]
中学教育
1941年8月至1949年8月,初创时
商南县城
商南县城
期,由于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动荡不安,学校的培养目标、学制、课程、教法均处于不稳定时期。其间曾三迁校址,走读走教。
1949年10月至1957年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学教育稳定发展的重要时期。其间,教育目标明确,教育方法科学,办学成绩良好,两次受到陕西省教育厅和商洛地区行政公署的表彰。教育规模也不断扩大。1956年在赵川镇建起商南县第二中学。1957年商南县中学在校学生数552人,任课教师39人,分别是1949年的3.5倍和4倍。
1958年至1959年,在教学内容上,首次把生产劳动列为中学的正式课程,放长假参加农业生产和秋收秋播,以自编的乡土教材取代全国统编教材,破坏了中学教材的系统性、知识性和科学性,但办学规模上了一个台阶。1958年县一中首届招收3班、116名高中生,商南县有了第一所完全中学。同时,还成立了青山、清油河、湘河、毕家湾4所初级中学。
1960年至1965年,是“大跃进”后的一段重要的恢复和发展时期。1961年至1965年升入大学本科生6名,专科生3名,实现商南县中学教育史上零的突破。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后,以考大学本科人数计,1977年至1983年每年在10至20名之间;1984年上升到31名;1988年上升到47名,其中文科数学和体育科成绩名列商洛第一,受到行署嘉奖。1989年大学本科录取68人,专科44人,跃居商洛重点中学第三位。
1990年大学本科、专科共录取106人,在名次上越过洛南,低于商州市,居商洛第二位。1991年大学本科、专科、高中中专共录取97人,居全地区第三位,但以人口平均为全地区第一。1992年升入高校123人,其中大学本科54人,大学专科69人。升入中专128人,其中高中专23人,初中专105人。[15]
2011年,“奶蛋工程”有序实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良好。初中升学率为85.0%,高中升学率为84.1%。职业中学在校学生2896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15152人。

 

奋斗青年(2014-05-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