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
婚俗
封建社会里,男女青年订婚必须事先“合八字”,这是旧时订婚的一个程序,也是民间的传统习俗。男性成年后,娶媳妇要事先托媒人(多为已婚妇女)向女方提亲,并求取“八��”,既出生年、月、日、时辰等,叫年庚八字,一旦对方有意,即将之写在红纸上。若女方认可,就会送上庚贴,庚贴的内容就是所谓的“八字”;男方获得这份庚贴后,又请算命先生按五行阴阳之说,推算男女双方是“相生”还是“相克”。如果“八字”合上了,男方就将写好的双方年庚八字红贴置于祖宗神位面前,三天之内,如果白天家里没有摔坏东西,晚上也无异常动静,家人又没发生口角,就表示佳偶天成,否则作罢。一旦八字相合,男方就要再次委托原媒人去女方家上门正式说合,并下礼金,男女双方相互交换信物,婚约缔结方定。
哭嫁,即女子出嫁时的哭诉过程,为丰城民间传统婚嫁习俗。哭嫁有多种形式,有一人独哭,也有姐妹哭、兄嫂、父母、亲友同哭,有低声哭、放声大哭等,哭诉内容一般都是诉说对共同生活了十几、二十年的父母、兄妹、姐弟等亲人的离别之情。女儿向父母亲哭诉,以谢养育之恩。母亲要说“娘在东来女在西,不比女儿在边里”、“凡事自己要小心,上楼下梯要注意”等之类的话;还有向兄嫂哭诉帮助关照之情,向弟妹哭说多年相处情谊,嘱咐今后要听从父母长辈教诲等;母亲也会向女儿哭喊:“女儿到婆家后,要安分守己,勤俭持家,教敬公婆,团结妯娌,体贴丈夫,夫妻和睦”等礼教之言。
出嫁之日,新娘“开脸”着嫁衣,头插两朵花。到了婆家,将一朵戴在婆婆的头上,表示今后婆媳关系融洽。临行前,向长辈跪辞拜礼,披上罗头红纱,叫“披兜纱”,由兄弟背上轿马或车子。
年节习俗
开财门,就是农历“元旦”、今称“春节”的时候第一次打开门户。历书春节的这一日都注有“元旦”开门时刻。据说这是预卜一家一年休咎的关键,人们对此极其慎重,无论贫富,都须事前贴门神、年画、春联、挂签等,把房屋大门打扮一新,迎接新年的来临。同时备好俗称“符盘”的供品和香烛鞭炮,在子夜到初一凌晨这段时间内,户主必得首先换好衣服,关照子女,然后诚心诚意地于祖宗牌位前摆上供品,燃香烛,烧纸钱,放鞭炮,并于鞭炮声中大开门户,接着率领男性亲属,携带香烛等物,走到村前禾场上,依照历书上注明的大利方向必恭必敬地烧香拜揖。
清明“挂青”,是清明这个传统节日的一种重要习俗。丰城民间各氏族或宗友,历来都有“清明会”,有会产或田、山、店等,其收入主要用于清明扫墓。届时,清明会均要备办祭品,即鸡、肉、鱼等,叫“符盘”;配好香、烛、纸、爆竹和纸旗,聚集本族之男性成员同到祖宗墓地,摆设祭品、点烛、燃香、铲土培坟,插上三角小白旗或长条白旗于坟堆上;再烧钱化纸,放鞭炮,虔诚拜揖,追念祖宗恩泽,默诉报答意愿。这个时候,长辈一般都会叮嘱晚辈,不要忘记祖辈的葬地所在,说要缅怀死者在生的品德、恩典,并永铭在心。
赏月活动,即待月东升之时,合家集于院中、楼台上,摆上月饼、柚子,有的还摆芋头、花生等,赏月谈趣,通宵不散,有的孩童则连宵嬉戏。
祭祖,是民间传统习俗的一种。祭祖又叫“祭冬”、“拜冬”。形式有两种,一是室外祭奠,二是室内祭奠。
室外祭奠,指的是在祖父、或者父亲的坟墓举行祭奠活动。过程有:先给坟墓添土,俗叫“上土”,传说是给死者的房屋加固,使之不受冷冻,实为防雨水冲击,有“只能冬至日上土,他日不准添坟土”之俗;也有“只能是日竖碑石,他日不能竖墓碑”的说法。添土竖碑后,在墓顶压几张纸钱,有的还插上三枝香,并与墓前摆好符盘,点烛、燃香、烧纸、放鞭炮,向祖先默哀拜揖,缅怀功德。
室内祭奠,主要由族长组织在家祠进行。自冬至日头天晚上开始,事先在宗祠设香案,摆供品。到晚上十一点钟左右,由族长立祭,领全族男丁,按辈分长幼、地位尊卑顺序,在鸣爆声中,依次祭拜。大姓族祭奠,要设三牲(猪、羊、鸡)而祭,行三献礼,读祭祖文。由族长、士绅或新科秀才、举人、进士等分担主祭、分献、陪献等,凡年龄在六十岁以上的老人都要参加。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