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暮桥认为:1958年把自负盈亏的公私合营商店和手工业合作社几乎一扫而光之后,一方面大量的社会迫切需要的工作没有人干,另一方面又有大量的劳动者找不到适当的工作。在运输业、建筑业、饮食业、修理业、服务业等当时城市非常需要,却又非常缺乏的行业,应改变过去有些人将其视为“资本主义漏洞”进行封堵的做法,允许发展集体企业甚至个体户。应鼓励回城青年自找就业门路,恢复传统小吃、小摊点等。这一观点后来被决策者概括为:“广开门路,三扇门(指国家、集体、个体)就业。”
薛暮桥的提议在报章上引发了激烈地讨论。这一年,薛老已75岁,刚刚复出,担任国家计委顾问兼经济研究所所长。决策者最终同意在回城知青较多的北京试行,取得良好效果。当时,灵机一动的杨建从行李中拿出了一架破旧的“海鸥”照相机,走上了天安门广场,为了安全起见,杨把关系挂在街道服务联社。一位业内人士估计,26年来,杨建及其同行拍摄的照片约在1亿张左右,在广场付费留影的有两三亿人次。同年,从北大荒返城的李晓华,和杨建一样,加入了个体户的行列。凭借一台美国冷饮机,李靠2毛钱一杯的冷饮完成了原始积累。后来李晓华成了名列《福布斯》巨富榜的亿万富翁。
2004年底,全国个体私营企业2720.07万户,从业人员达9604.36万人,占GDP的比重已由1979年的不足1%增长到30%以上。而1979年私营企业是0,个体经济为14万人(户)。
薛小和说:“从一开始,父亲就直接参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和其他人一样,他也认为计划经济是一个好的制度,并极 薛暮桥
力想办法做好它,也就是在不断完善、修补之后,他发现了计划经济的制度缺陷。”“父亲并没有用理论来推断个体私营经济存在的合理性,早年在上海时,他对那里发达的市场经济就有切身的体验。”薛小和回忆,上世纪80年代初期,父亲经常穿梭在集贸市场的小贩中间,询问行情。即使出差在外,薛老也要去当地的农贸市场走一走。有一次,薛暮桥把北京城里的一个木匠叫到了家里做家具。木匠抱怨:活太多了,忙不过来。薛老问:招几个徒弟行不行?木匠回答:不敢,害怕说是资本主义。按照当时的政策,雇工8人以上者,就属于剥削性质。
“当他为之献身的事业竟然走到与其初衷完全相反的道路上去,并且由他和整个国家一起吞下自己参与种下的苦果,给他造成的刺激会更深,促使他反省的动力会更大,推动他改革的愿望会更迫切,他对改革目标的认识也容易达到常人难以达到的高度。”薛小和说。在一篇文章里,薛暮桥指出,从1957年到1977年中国搞了整整20年“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这种“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说得严重一点儿,是空想社会主义”。
1980年10月,薛暮桥接受香港媒体采访时说,资本主义“有一点也可以,现在还不可能叫资本主义绝种”。在一片沉寂的学术界,他的观点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当时,改革的方向正在探索之中,在一份内部材料中,薛暮桥因为强调市场调节而被列为“第四类人”,同时在小范围受到批评。
我的能力秀:http://abc.wm23.com/xiaociling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xiaociling?from=profile&wvr=5&loc=infdomain
博客:http://blog.sina.com.cn/xiaociling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