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青海人"系列报道

家乡区县: 城西区

"话说青海人"系列报道之西宁人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人类在适应大自然的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性格特征。不同的地域、地理、气候的特性又形成了不同地域人的不同性格。
     青海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富有不同性格特点的人群。《第一阅读》独辟蹊径,选择我们身边这些熟悉而又各具特色的地方群体,讲述他们的故事,展现他们独特的丰姿和高原人特有的风采。

闲说西宁

        在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湟水河中上游,这里西通西藏、新疆,东接甘肃兰州,北连河西走廊,南濒黄河,自古以来,就是“丝绸南路”“唐蕃古道”上的重镇和交通枢纽,被称为“天河锁阴”“海藏咽喉”,它就是高原上的美丽城市西宁。

数千年来,各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本地土著居民、外来汉族,是现在西宁人的两大组成部分,他们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它也是江河源大文化圈中河湟文化的中心,西宁人在这个文化圈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

西宁的建制

要说西宁人,我们不得不首先了解一下西宁的历史轨迹。为此,记者采访了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崔永红副院长。西宁的意思为“西陲安宁”,它素有“高原古城”之称,是青藏高原上最古老的城市,已经有2100多年的历史了。在汉武帝以前,西宁一带是羌人的游牧地。骠骑将军霍去病在公元前121年(汉元狩二年)出兵居延,击败匈奴后占据了今天的甘肃河西走廊,他的军事势力逐渐波及到了湟水流域。公元前111年(汉元鼎六年),汉朝军队进入湟水河流域,并在今天的西宁地区修筑了军事据点西平亭,这是西宁历史上最早的建筑。

西宁人的源流

青海地方史学者李逢春先生认为,西宁人来自五湖四海,是为了开发和建设这一方宝地,走到一起来的,历史上数次移民就是一个例证。

从西宁出土的各种文物我们可以断定,早在史前时期,就有以羌人为主的西宁先民生活在湟水河流域,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自西汉以后,这里逐步形成了高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贸通衢和交通枢纽。随着历代戍边、屯田等活动,黄河流域的汉族进入了河湟流域的西宁地区,《资治通鉴》中就有汉武帝时小月支胡人在湟水河上游“与汉人错居”的记载,西宁地区众多汉墓的出土,足以证明这一点。

明代时,政府实行移民政策,长江流域的大批人口西迁到青海,西宁等地的汉族自称来自南京“竹子巷”,就反映了这一历史背景。随着移民人口的迁徙,长江流域的文化也传播到了西宁。因此,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西宁地区逐渐形成了以汉文化为主体的文化形态。

然而,西宁又是一个多民族并存的地区,它的文化形态中必然地融入了众多少数民族文化的特色。因此也造就了西宁人开朗、豪放的性格特征。

扫描西宁方言

-尕机溜儿:指聪明伶俐的人。亦有卖弄小聪明的意思。

-乌拉子:乌拉,匈奴语,“差役”。意思是当差的。如:我不是你的乌拉,你少使唤。

-寻口:寻念xin,意为乞丐。也作骂人语,意为不上正路。如:你看你这个寻口劲道。

-扎扎:①小孩学走路的样子。表现行走不稳,左右摇摆的样子。②对忸怩作态者的讽刺语。如:说你走手好,你还扎扎开了。

-浪日干:不好,平庸的人。

-酥油头:指软弱,没有主见的人;有时也指圆滑的人。如:你看他头上抹油俩,光着苍蝇滑倒俩,明摆着是个酥油头。

-老鸡蛋:个子始终长不高的人。

 

 


刘清(2015-05-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