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象石边的山脚石砌小路,西行约五六十米,摩崖造像石刻便展现在眼前。在一处赭黄色的高低参差的崖壁上,依山就势镌刻着100多个大小不一、造型各异的人像,其内容有道家传说,也有佛教故事。这些人物形象,虽经历了1000多年的栉风沐雨,但仍栩栩如生,辉耀于石壁。专家认为孔望山摩崖石刻,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一处佛教摩崖造像,1980年,经国内权威人士鉴定,确认这是东汉时期佛教内容的造像,它比敦煌莫高窟还要早200年,被录入《世界古迹丛书》的“中国卷”。过去一直认为佛教是自西向东传播,孔望山摩崖造像的发现,无疑是对传统的定论提出了挑战。 它是我国佛教史和美术史上的瑰宝,也是连云港市最珍贵的古迹之一。
孔望山摩崖造像全部聚集在山的西南角,依山就势浮雕而成。画面东西长17米,高9米;刻有约105个大小不等的神像,最大的高1.54米,最小的仅10厘米。摩崖佛像高约一百二十九米,造像内容分为佛教故事、佛本生故事以及世俗生活故事。造像的雕凿技法具有鲜明的汉画像石的特色。凹雕、凸线雕、浅浮雕、高浮雕、通体浮雕、阴线刻等雕凿激发技法都在造像中得到充分利用和发挥。它由饮宴图、迭罗汉图,还有佛教的涅盘图、舍身施虎图及佛像、菩萨弟子、力士和供养人构成整个画面。国务院一九八八年一月将其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孔望山摩崖造像的发现与研究经历了从直观感觉到理性认识的漫长过程。明清时,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成为有名的人文景观,并见于地方史志和登临者游赏后所留下的勒石题记和诗咏中。“孔望山石上有车辙马迹,峭壁岩嶙,有诸贤摩崖像,冠裳甚古,如读汉画”的历史文献记载,反映了古人对孔望山摩崖造像内容与成像年代的初步认识和直观印象。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