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烂多姿的凤冈民间文化

家乡区县: 贵州省凤冈县

根雕《枫桥夜泊》的凄清意蕴

根雕《枫桥夜泊》乃民国初年凤冈县城的儒门大户唐家花园主人唐沛南嘱人所作。该作品大小为60×150×200厘米,其上雕刻的人物图景,展现了《枫桥夜泊》一诗的凄清意境。

根雕《枫桥夜泊》

唐家花园原有一颗百年紫薇,被大风刮翻了根。唐老爷见其树桩形状独特,便请来永兴的著名雕匠雷福堂 ,按主人的意图雕刻了唐朝著名诗人张继所作《枫桥夜泊》一诗之意境。左边雕刻有姑苏城的城貌,右边刻造寒山寺的山景,下方是夜泊的木船和钓翁,适当部位还有花鸟鱼虫作点缀,整件作品将“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注目此物,仿佛置身其境,耳边传来“夜半钟声”,眼前浮现“江枫渔火”,万绪千愁倏忽而至。

如此佳作,在十年浩劫中却险遭厄运,个别部位已小有损坏。前几年,唐家的后人将其赠送给县城真武山红叶寺,修缮后珍藏于寺,在大雄宝殿展示至今

木刻《太极洞鸾书》的精妙绝伦

凤冈太极洞宗教场所,有丰富的石雕造像,有治病的《经验神方》,还有独特的木刻艺术。如今幸存的木刻人物汉字《太极洞鸾书》,可谓是木刻板画之奇品。 该作品是副双面浮雕“人物汉字”板画的楹联,上有“天地无私为善积福,圣贤有教修身齐家”十六个大字,每字约20×20厘米。另有小字落款:“吉祥如意识者珍之”/“纯阳吕赐积善家”。

木刻《太极洞鸾书》

该作品的奇妙之处在于:十六个大字均由人物图象组成,每个字的图案都是根据该字的含义,而选用了著名的传说故事或历史人物图像,组成了意喻深远的图画字。例如:

“天”字的组成,是传说中的托塔天王的三太子哪吒(天神大将),脚踏道家法宝“乾坤圈风火轮”大闹四海的图案;

“地”字的组成,则是“土地爷爷”和“土地奶奶”席地长相守的画面。这个故事说,韩湘子的爷爷想成仙,但恋夫妇之情而半途做鬼,老婆子因失夫亦不久归天,韩湘子为二老超度魂灵升了天,名列神班,专管一方土地,成了土地神,正遂了爷爷的心愿。后来,人们凑钱建起了庙宇,供奉这老两口,老两口被敬奉为“土地爷爷”和“土地奶奶”。

特别是“教”字,用一幅孟母教子的图案组合成字,寓意深长。从这个图画字中,人们自然会联想到春秋战国时期,“孟母教子,居所三迁”的美谈。孟子能成为“亚圣”,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体系中地位仅次于孔子的人,主要得益于他的母亲。孟母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坚守志节,抚育儿子,从慎始、励志、敦品、勉学以至于约礼、成金,数十年如一日,丝丝入扣,毫不放松,既成就了孟子,更为后世的母亲留下一套经典的教子方略,她本人也成为名垂千秋万世的模范母亲。在《太极洞鸾书》中的一个“教”字就包函了如此耐人寻味的历史文化,不能不说其构思之奇妙。

《太极洞鸾书》中的十六个大字,字字外形优美,个个内函丰富、哲理深刻,实是不可多得。但其中还有半数以上的字,目前尽笔者所学还不能一一作解,在此有请专家学者赐教。

窗雕《二十四孝》的尴尬

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玛瑙山古军事遗址的附属古寨中、在土溪石坝的杨氏民居里、在永安回龙任氏庄园内,还有土溪的黑溪、琊川的偏岩等古建筑上,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木雕花窗子,其图案有福禄寿喜、渔樵耕读、梅兰竹菊等,但最为多见的莫过于中国传统的“二十四孝”图。 “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

 

“二十四孝”是千百年来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动人故事。它所表现的是儿女对养育自己的父母必尽的义务,是对父母的理解和报答,它所倡导的是做人的最基础最人本的精神。不能爱父母,何以能爱他人?不能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何以能尽社会义务?“二十四孝”的故事告诉了人们最简单最人本的哲理。

“二十四孝”的故事原型很久远,它已在民众中深深扎根,成为一代又一代人所受启蒙教育的内容,成为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孝”的故事能刻划在建筑器物上永作敬奉、代代相传,自有它的深刻道理。当然,在曾经的一段时期,它曾被当作封建糟粕批判过、冷落过。不过那种特殊的中国文化的灾难年代已经成为过去,孝道作为一种社会文明正在积极广泛地倡导。

玛瑙山窗雕

但是,笔者在走访凤冈的上述古寨中,发现了有关“二十四孝”的木窗雕。它们或多或少、或残或缺地保留了帝舜“孝感动天”、子路“百里负米”、 董永“卖身葬父”、 文帝“亲尝汤药”等经典画面。不过,这些中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民族文化精髓,却在被人们无知地糟蹋和遗弃。如玛瑙山的古窗雕已被两兄弟分家后卖掉一半,石坝杨氏民居的花窗前堆满了柴草,回龙任氏庄园的古雕花窗子已被商贩收购拆去了大半……

传统文化正在断档,民族文化精髓面临消亡。在一古寨上,笔者指着一幅“ 唐夫人乳姑不怠”的木雕请教寨子中的老少爷们,他们有的说是挤奶治病、有的说是调戏妇女;在另一处,一幅“杨香扼虎救父”的故事图案,人们多半都说是“武松打虎”;一幅“ 丁兰刻木事亲”图,大家只猜测说是“求神拜佛”。可见,这些民族民间的传统文化正在离人们渐渐远去,远离 “二十四孝”的人越来越多。

抢救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在凤冈民间,流传下来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真可谓称“五花八门”,灿若星辰,从古民居古建筑到宗祠寺届、从字库牌坊到灵塔古墓、从花坪花戏到天桥唢呐、从傩戏傩堂到龙灯龙门、从山歌哭嫁到正月说春、从采茶调到说福祀…… 等等都无不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函。它们有的是在造型艺术上独具一格,有的是在文化内容上寓意深刻。 如龙泉镇蝗虫岩的字库上,“字库”两字就是今已

不多见的画象砖所砌就;新岗核桃窝安氏宗祠的戏台木刻为“薛仁贵征东”与“佘赛花征西”;花坪彰教坝的牌坊上雕刻了古代农耕文明的图说;新建麻院坝“文笔库”的高大雄伟在黔北仍至整个贵州的“字库”中都是首屈一指的;中华山天隐和尚的梅花诗;老蜂岩宝峰寺管辖48座寺届的辉煌史;太极洞治病救人的《经验神方》、仡佬郎中陈正乐的《六经便读》;明代石刻“夜郎古甸”、清代匾牌“中华高峰”,还有土溪的火铺习俗,官田的习武传统;绥阳爱吃的油茶稀饭,蜂岩爱喝的油茶干劲汤;农事的时节气象谚语,劳作的打闹草薅秧歌等等……数不胜数。

所有这些都是凤冈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蕴含着凤冈各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思维想象,体现着凤冈人民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先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之一。

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文化多样性、创造性和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和必要。

早在 2003年1月,贵州省就颁布实施了《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今年初,国务院又发出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文化遗产日”。该《 通知》清楚地明确了,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布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说、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
花坪付氏花坟

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等。 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启动了 《中国民间美术图录》书系的征稿工作,“贵州卷”将作为《中国民间美术图录》书系的首卷出版。该征稿工作已在全省各县展开,凤冈的相关工作正在进行。

凤冈的民间文化遗产不应再遭贱蹋、更不能就此消亡。我们不可小视民族的传统的文化,而是应该将它们挖掘、保护和传承下来。要使凤冈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得到真正的保护和传承,那么该项工作必须尽快纳入规范化和专业化的轨道,才可能产生实效。

附录,二十四孝:

舜帝“孝感动天” 文帝“亲尝汤药” 曾子“啮指痛心”

子路“百里负米” 子骞“芦衣顺母” 郯子“鹿乳奉亲”

莱子“戏彩娱亲” 董永“卖身葬父” 丁兰“刻木事亲”

江革“行佣供母” 陆绩“怀橘遗亲” 郭巨“埋儿奉母”

黄香“扇枕温衾” 蔡顺“拾葚异器” 姜诗“涌泉跃鲤”

王裒“闻雷泣墓” 唐夫人“乳姑不怠” 王祥“卧冰求鲤”

吴猛“恣蚊饱血” 杨香“扼虎救父” 孟宗“哭竹生笋”

黔娄“尝粪忧心” 寿昌“弃官寻母” 涤亲“溺器庭坚”

 

快乐人生(2014-05-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