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苗族过年习俗(一)

家乡区县: 云南省马关县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发展过程中,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习俗,这些习俗一直伴随着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现以过扎火烧寨(即贵州省纳雍县水东乡猫寨村火烧寨)苗族为例来介绍以下苗族过年习俗。
一、扫寨习俗(Ghuax biek)
扫寨是苗族人民的一种集体盟约防火保寨的活动,是苗族习惯法在防火安全方面的运用,但在“文革”时期被打成迷信活动而予以禁止。改革开放以后,苗族扫寨活动亦得解禁,现每个苗寨于每年冬季仍然进行一次扫寨活动。
相传很久以前,苗族的祖先们经过千辛万苦,从中原迁徙到了黑洋大箐,形成五里一寨,十里一村,木楼的苗寨星落棋布。又因木楼因易燃烧难救,一旦一房发生火灾,便殃及全寨。这样,苗族各寨的族老寨老们为保全寨平安,便议定在每年年底进行一次扫寨,即扫火星逐火魔,进行防火保寨事宜,警示各家各户男女老少注意防火,谨慎用火,避免发生火灾,于是就有了苗族扫寨这一习俗。
据说扫寨的含义一是灭旧火换新火(传说旧火作久了易误事,换上新火就安全);二是驱逐“火灾鬼”远离寨子,避免发生火灾。每年皆有人负责“扫寨”活动,扫寨之前首先由寨老商定日期,选好期程;其次每家出支五至十元钱集资购买祭物,“扫寨”祭牲一般用的祭物为:一只公鸡、一只“模型鸭”、筛盘、黄豆、香、钱纸、酒、竹制祭品等。
“扫寨”当日,人们拉扫寨公鸡和祭物,跟随鬼师到寨上挨家挨户进行“扫寨”活动, “祛瘟灭灾”。“扫寨”队伍每到一家,鬼师便和其他人随从人员一起牵着公鸡子和鸭子(模型鸭)绕主人家的屋内一圈,从他家的火塘里撮一点冷灰放在“模型鸭”里带走,表示把“火鬼”带走。巫师一边走,一边念 “祭火词”,主要是提醒谨慎涌用火、严防火灾,赐福全寨人丁、保护寨子安全,保佑寨人吉祥平安。就这样,从寨头第一家到寨尾最后一家要全部走完。

“扫寨”结束后,把公鸡和祭物带到三岔路口,把公鸡杀死,把祭物摆放好,染上鸡血,表示“火鬼”已被送走,祭牲、钱等已全部供给鬼。最后带上餐具到野外把鸡肉煮熟大家分吃,吃完为止。吃肉结束后,要以清水洗碗筷餐具、洗手漱口,才能还回家中。
二、送年饭(Sangt hnaot zhab)
送年饭(苗文:Sangt Hnaot Zhab),为汉语直译,是过扎苗族于每年年底或者年初进行的神圣祭祀活动,也是苗族传统文化的大好时机。是日也,苗家男女老少都要带上饭菜、酒肉、香烛、纸钱、鞭炮等,到自家的坟山上祭祀、追忆逝去的祖先。首先,把饭菜、酒肉拿出来,到坟墓右边尾部,恭敬地呼唤沉睡的祖先的名字,先献酒,再献肉饭,请他(她)分享丰盛的年饭。献酒时,如是念到:Yeuf/box XX(nbit mil),houk jeud zhab lek, houk mol baod huf zax baod huf cod baod huf dob baod huf ged,ndif maob ndif ndif shab ndif draos lek heb hef!献肉饭时,如是念到:Yues/box XX(nbit mil),naox nghaix zhab hnaot zhab lek,naox mol baod huf zax baod huf cod baod huf dob baod huf ged,ndif maob ndif ndif shab ndif draos lek heb hef!

其次,以一颗虔诚的心,向祖先行跪拜礼,在坟前燃起香烛、纸钱,请求祖先保家族平安、造福邻里。并嘱咐祖先在生者给予他/她钱财,他/她要回馈更多予以生者,保护生者财源滚滚、万事如意、阖家幸福!
第三,参与祭祀活动的老人们郑重地将逝去祖先的名字和先进事迹向大家讲诉,教育青年一代不能忘记先辈们的光荣传统,铭记先辈们颠沛流离的迁徙历史,缅怀先辈们坚强不屈的英雄气概。
苗族人民就是通过这样一种活动,对自己的子孙进行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口耳相传、言传身教,不断积累,进而使得宗族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守住民族文化的根与魂。

王野骁(2015-05-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