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农历三月初三,一年一度的马政娘娘庙会又拉开序幕了。在肥东地区,千百年来形成了许多别具特色的传统庙会,比较有名的庙会���众兴乡的马政娘娘庙会,还有石塘镇的周氏仙姑庙会、桥头集的梅山庙会,以及高塘庙会。这些庙会每年参与人数众多,热闹异常,各种民间工艺、风味小吃、地方戏曲“争相斗艳”,构成了热闹非凡的玄妙观集市。
1 侃侃庙会的“由来”
庙会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庙会起源于寺庙周围,所以叫“庙”;又由于小商小贩们看到烧香拜佛者多,在庙外摆起各式小摊赚钱,渐渐地成为定期活动,所以叫“会”。
庙会作为一种社会风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民俗学家研究说庙会风俗起源于祭祀活动,《礼记》中记载: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子贡观摩为酬谢农神而举办的祭祀活动时,惊呼“一国之人皆若狂”,其风俗是伴随着民间信仰活动而发展、完善和普及起来的。佛教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同时,道教在这一时期也逐渐形成。它们互相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生存竞争。魏晋南北朝时,佛道二教兴起,商品交换日益频繁,寺庙为商业活动提供了商机,庙会就此开始了。
到了唐宋之时,佛道二教都达到了各自的全盛时期,出现了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动。如圣诞庆典、坛醮斋戎、水陆道场等等。他们竞争的焦点,一是寺庙、道观的修建;二是争取信徒,招徕群众。为此,在其宗教仪式上均增加了媚众的娱乐内容,如舞蹈、戏剧、出巡等等。这样,不仅善男信女们趋之若鹜,乐此不疲,许多凡夫俗子亦多愿意随喜添趣。为了争取群众,佛道二教常常用走出庙观的方式扩大影响。原来属于民间信仰的酬神祭祀活动,这时纷纷与佛道神灵相结合。其活动也由乡间里社逐渐转移到了佛寺和道观中进行。这样,寺庙、道观场所便逐渐成了以宗教活动为依托的群众聚会的场所。
而这些宗教活动逐渐世俗化,也就是说更多的是由民间俗众出面协商举办。这种变化增加了活动自身的吸引力和热闹程度,也使得这些活动中的商贸气息随着群众性、娱乐性的加强而相应增加。久而久之,“庙会”演变成了如今人们节日期间,特别是春节期间的娱乐活动。
庙会的真正定型、完善则是在明清以至于近代,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需要,庙会上又增加了许多娱乐性活动。在合肥城区有城隍庙会,在肥西有山南庙会,而在肥东,庙会的习俗被广泛保留了下来。
2 肥东庙会由来已久
肥东区域以庙会为传统的集市形式由来已久,各乡镇均有独特风格的庙会,其表现形态不一。有祭祀神灵为主的庙会集市,有与生产有关的庙会集市,也有从庙会习俗演变而来的书市、物资交流会等。
一般较大的庙会在农闲季节举行,少则一日,多则七天。庙会期间,庙内烟火缭绕,锣鼓喧天。庙外各路行商小贩叫卖生产生活资料、文化娱乐用品、南北货、当地土特产等。成千上万的人乘船、步行,从四面八方涌向庙会,庙会成为人们生活中的盛大节日。
马政娘娘庙是老百姓的称呼,正式名称应该叫马政寺,曾是庐州地区最大的寺院。相传马政寺始建于明代,为祭祀明太祖之妻马政娘娘而建。据碑文记载,该寺清时重建,时有三进,延以回廊,光以色墙,浮雕四壁,庙貌巍峨。一度香火旺盛。
马政娘娘庙会蕴含着佛、道、儒三家的文化精髓,拜佛的目的是行善、祈求吉祥、获福求子,庙会期间还有民间艺人献艺、表演、歌舞、马戏等,各种风味小吃、糕点、果饼应有尽有。马政娘娘传统庙会为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每月十五为敬香期,无论风雨阴晴,香客可达十万之众。庙会期间人声鼎沸,灯火如昼,香火冲天,无数的礼花在空中绽放,整个大殿佛光四射,五彩缤纷,豪华的殿堂弥漫在香烟之中。香灰如同山丘,雷鸣般爆竹声五里之处皆可听闻。
3 高塘庙会热热闹闹
高塘庙离杨店乡政府大约有两公里多,传说西周姜子牙斩将封神,封黄飞虎为东狱大帝,有位童子身附黄飞虎下凡,遇贵人资助,在当地一位姓高的人家祖坟旁建两座窑洞烧砖瓦,然后盖起一座庙。因为高家祖坟旁有一口塘名曰高塘,这座庙自然就叫高塘庙了。当时的高塘庙威望极高,周围马政寺、红堂寺、萝桐寺、黄塘寺、白莲寺、真觉寺等都归高塘庙管,其他寺庙做法事、办庙会,都要和高塘庙打招呼。至今还流传着一句话:一庙管七寺,骑马关庙门。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至四月初五和七月二十八至八月初一,这里都会举办春香和秋香的庙会,也称高塘庙会,是杨店乡登记在册的非遗项目,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高塘庙会分为文会和武会,文会为庙会和香客提供各种义务服务;武会朝顶献艺,酬神人。庙会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规范周全,几百年下来,形成了一整套约定俗成的程序,包括祭坛、做坛、拜师祖、代彩、献艺等。
高塘庙会大约是在元末明初形成规模,清朝的时候香火最盛,方圆百里无人不晓,每月初一、十五之日,前来进香者达几千人之多。庙会上搭有简易的戏台,往往一唱就是一个礼拜左右,主要是当地老百姓喜欢听的庐剧,据当地上年纪的群众回忆,著名的庐剧表演艺术家丁玉兰也曾在庙会上演出过。
4 庙会逐渐被人接受
周氏仙姑庙会始于明正德年间,清代中期香火最盛。据传说,全真祠房屋甚多,整日香火不断,南来北往的人从这里经过,都要绕到全真祠敬上一炷香,求得全家平安。庙会高潮时每天达万余人,有南京、滁州、巢湖的香客,骑马的、坐轿的、驾车的都有。日军侵华期间,全真祠遭到严重破坏,庙会活动日渐萧条至停止。2000年新建庙宇,恢复活动。
周氏仙姑庙会是以民间信仰为主要内容的民间群众自发性活动和民间民俗活动,现在庙会每年举办两次,分别为农历正月十六到三十日、阳历五月二日到十日,香客在三五千人。庙会期间,一般搭台唱戏,以传统庐剧为主,另有杂耍、风味小吃等。
此外,在桥头集镇,“三月三,上梅山”也成了当地人的一种习俗。梅山顶上建有一座宏伟的道教宫殿,供奉着各种神仙,气势磅礴,栩栩如生。香客游客蜂拥而至,争相敬香祈拜。据了解,梅山庙会参加人数每次也超过万人之多,人们怀揣着膜拜之心,到此祈求一帆风顺、事业有成、幸福平安、健康长寿等美好愿望。
近年来,随着庙会影响的扩大,庙会存在已被更多的人接受。而庙会在重塑社会公德、端正人心品行、纠正社会风气、化解暴戾之风等方面发挥出了的独特社会作用,也被人们所称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