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
凉亭里,几位老人打着太极拳;乡间小路上,三三两两的小孩追逐嬉闹;树林里,不少人在吊床上呼呼大睡,鼾声如雷……8月7日上午10点半,綦江区郭扶镇高庙村呈现出一幅“慢”生活景象。
都市人尽享“慢”生活
记者抵达高庙村时,发现这里虽然车水马龙,但人们的脸上却看不到都市人的那种焦虑、烦躁,取而代之的是悠然自得。
“这山上,凉快得很哦。周末上来不嘛?”年已六旬的渝中区人蒋道敏,躺在一农家乐门前的躺椅上,和老朋友通电话,邀请对方来山上避暑。
“我们已经住了一个多月了,是5弟兄一起来的,包了一层楼,真是安逸。”他说。
“怎样个安逸法?”记者问到。
“每天早上五六点起床,打1小时的太极拳,然后吃早饭,接着爬山、散步,中午回来吃午饭,之后睡午觉,打打小麻将,晚饭后再到广场上跳坝坝舞,一天优哉游哉的,你说啷个不安逸嘛?”他笑着说。
同样在这里住了一个多月的陈元和,是重庆第二师范大学的退休教授,他十分有心地数了一下,沿着村上的农家乐、公园走一圈,正好是2000步的样子,他每天早上要走4圈,晚上再走3圈,加起来约10公里,“这里四面都是深沟,所以凉风不断,走起不累,我腿脚也利索了好多。”
小孩子们也有“耍事”,9岁的戴复南跟着爷爷奶奶来此避暑,结识了一帮小伙伴,每天在树林里捉迷藏、弹弹珠,玩得不亦乐乎。
村民盯准“凉风”商机
高庙村海拔1100米,处于山巅,四面为深沟,不时有凉风吹来,让人感觉神清气爽。
事实上,正是这股凉风,给高庙村人带来了财富。对此,一社村民刘兆金最有发言权。
2004年时,刘兆金到成都亲戚家做客。亲戚没什么技术和特长,但靠着周边良好的生态环境,开农家乐发了财,这对刘兆金有所启发。
他想:我们高庙其他没有,但是有股凉风,重庆夏天这么热,这里面是不是有些商机?
打那之后,他每次跟别人聊天时,总是有意无意打听:你怎么过夏天?答案很一致:往凉快的地方走。
刘兆金很高兴,他说动妻子,将住房按照农家乐的标准翻了新,取名“幺嫂农家乐”,准备于2005年5月1日开门迎客。
幸运的是,开业当天正好有一个48人的老年摩托车队路过并住宿,对方对当地的环境很满意,要走了400多张名片,说帮他“宣传宣传”。此后刘兆金的生意就没有断过,每到夏天甚至一床难求,不少人年复一年地来他这里住宿,和他成了老朋友。
其他人看见刘兆金赚了钱,也纷纷开办起农家乐。时至今日,高庙村已有104家农家乐,每天游客维持在5000-6000人。
从“夏经济”到全季旅游
高庙村2600余人,其中约有一半靠着避暑纳凉发了财。
刘兆金的幺嫂农家乐有60多个床位,每个床位每个月收费1200-1500元不等,夏天一个月的毛收入达10万元左右;去年返乡的贺应列开的蓝天农家乐,规模没有这么大,年收入约10来万元,在村里算中等水平;村主任郑春荣也不甘落后,他的农家乐去年5月9日开业,如今也是客源不断,每天家里人像打仗一样忙个不停。
“这两年避暑纳凉是彻底火了,每年我们村的旅游收入就能达到2000万元,甚至周边乡镇的肉和蔬菜都不愁销路。”郑春荣说。
但村民们并不满足。记者采访时,几乎每个村民都向记者提到他们的困惑:避暑纳凉仅是在夏天,其他几个季节游客相对较少,有没有办法让农家乐步入常态化经营轨道,做到一年四季都能大批量接待游客?
“这是我们正在努力的方向。”郭扶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镇里的避暑休闲旅游发展规划,已经将高庙村列入其中,将避暑纳凉和观光农业相结合,是高庙村今后的农家乐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方向。
他介绍称,高庙村正在兴建水土保持生态科技示范园,今后的发展思路是要打造成为全国的科普示范园。届时,高庙村的吸引力不再局限于老年人群,对于喜欢自驾乡村游的市民来说,这也是一块旅游宝地。
营销能力秀个人主页:http://www.wm23.cn/woshimingming
我为家乡代言:http://www.wutongzi.com/kan/chongqing/qijian.html
梧桐子网站的主页网址:http://www.wutongzi.com/uc/21657862.html
梧桐子微博:http://weibo.com/wutongzicom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