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远文化资源

家乡区县: 安徽省定远县

近年来,定远县不断加大投入,县、乡(镇)、村三级文化网络逐步完善,形成了以县级文化单位为龙头、乡镇综合文化站为枢纽、村农家书屋为基础的三级文化网络。  城区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先后新建了博物馆、图书馆、定远大剧院等多项文化设施。2008年6月动工兴建定远县博物馆(汉画像石陈列馆),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有藏品134件,2009年8月举行开馆仪式。2007年新建图书馆,建筑面积2260平方米,藏书8万册。2013年晋升为国家一级馆。县文化馆现有活动面积2800平方米,作为国办群众文化单位,是群众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阵地。发挥培训、辅导、引导社会文化活动功能。每年举办各类文化艺术培训10余项,举办大型节庆广场文化活动20多次,丰富群众文化活动,2012年由国家三级馆晋升为国家二级馆。定远大剧院于2008年9月竣工,集演出、电影、会议、展览等多功能于一体,拥有12个小型会议室、一个多功能厅和一个大剧场。具有同时接待多个会议、大型演出及大型会展的能力。电影公司2004年在原人民电影院原址上新建一座集电影、商贸、餐饮、娱乐等为一体的现代化银海广场大楼,总建筑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2013年通过装修升级,和上海大光明院线合作新建一所集多厅、院线为一体的多功能数字影院,拥有7个豪华数字放映厅、影片全国同步上映。

  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升级。实施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累计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新建了2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79个农家书屋和22个电子阅览室。每个建成的综合文化站面积均达300㎡以上。具有书报刊阅览室、文化科技培训室、文化资源共享服务室、办公室、多功能活动厅等。配备了乐器、演出服装、电脑、电视、音响、办公桌椅、阅览桌椅、橱柜等设备。每个农家书屋面积都大于20平方米,配有兼职图书管理员,统一配发了书报刊橱、阅览桌椅,收藏图书、音像制品1600余册,涵盖历史、文学、农业科技、医疗卫生等领域。三是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按照每个乡镇不少于10台电脑终端的标准配置设备,一台服务器,安装了宽带,免费向居民开放,方便家中缺乏电脑的居民上网查阅资料,同时也为居民提供业余休闲娱乐新场所。截止2011年底,我县所有乡镇都建有综合文化站,所有行政村都建有农家书屋。自2011年6月起,我县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实行了免费开放,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

活动场所

  公园:花园湖公园、曲阳生态公园等、黎明湖滨湖公园、吴圩蔷薇公园、包青天廉政文化公园、炉桥淮溪公园等。

  广场:阳光广场、人民广场、鲁肃广场、令狐山礼文化广场等。

  其他:体育中心、定远文化馆、定远大剧院、银海广场、青少年活动中心、图书馆、老年活动中心、定远博物馆、定远城乡规划馆、炉桥盐化规划馆等。

  2013年,县图书馆晋升为国家一级馆,建成15个电子阅览室,举办全国首个农家(作家)书屋创立十周年座谈会。积极开展送电影、送戏下乡3300余场;投入540万元,启动池河太平桥修复工程;新建村级农民健身场所59个。

民俗节庆

  藕塘民俗文化节:据明嘉靖年间所修《定远县志》记载,东汉人令狐子伯流落藕塘,寄宿山上寺庙中。当地百姓送衣送食,僧侣授其学业,子伯后官至楚国丞相,为感恩藕塘父老重修庙宇,塑寺中所供碧霞元君(俗称黑奶奶)金身并立塔为志。四乡八里村民纷纷拜谒,祈祷人寿年丰、国泰民安,后来便渐渐形成了三月十五藕塘庙会,世人秉承遗风,相沿成俗至今。藕塘令狐山庙会至今已延续近2000年。2012年定远县委、县政府将其升格为民俗文化节。

  池河梅白鱼美食文化节:梅白鱼是池河流域特有的鱼种,鱼色如银,浆汁似奶,肉嫩味鲜,堪称鱼类一绝;每年的梅雨季节大量的鱼群从洪泽湖逆流而上到池河流域繁殖产卵生衍,遨游在池河水域,独特的池河水质盛产出闻名遐迩的梅白鱼。

  能仁庙会:元朝末年,苏州民女和玉凤(即十三妹)投奔能仁地方义侠邓九公,劫富济贫,闻名天下。大明永乐九年,大殿重修,能仁寺成为远近香客进香拜佛的圣地。特别是二月初八这一天,方圆几十里的百姓,纷纷来到能仁寺烧香拜佛,敲锣打鼓、玩灯。是以商品交易、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

民乐

  民间流传的器乐曲甚多,有维妙维肖的《百鸟朝凤》,有细吹细打的《抱妆台》,有欢乐明快的《小开门》,有行云流水的《溪流情》等。打击乐方面有《小五番》《十八番》《喜鹊登枝》《兔子扒窝》等。每逢婚丧寿诞、逢年过节之际,爱好乐器的农民们或数人组班或数十人聚集,笙萧管笛,喇叭锣鼓,吹吹打打,热闹非凡。在锣鼓音乐中,以能仁乡凉亭班子为优,他们除双套大鼓、大锣、大堂锣外,还配有20至30面手锣(又名哈叭狗),演奏时轻如良霄月夜,急似暴风骤雨,风格独特,是定远县民间器乐曲中的一朵奇葩。

民间舞蹈

  兰花灯:也称《扭兰花》,泛称《花鼓灯》,流行于全县境内。舞蹈中有“兰花”4至6人,“鞑子”、“岔伞”各1人,皆为男角。“兰花”上穿红,下着绿,头扎红色绸球,绸带披垂两旁,脑后梳独辫,双手持红巾,打扮俊俏;“岔伞”上穿镶绿边对襟白褂,下穿红色彩裤,头扎红巾,手持岔伞;“鞑子”上穿淡黄大襟便衣,袖口镶红边,外穿翻毛皮袄,头戴草帽圈,下穿茶色马裤,足蹬黑色长筒马靴,手拿芭蕉扇。《兰花灯》迄今已有700多年历史了,相传在元朝以前,定远境内就有《兰花灯》班子,不过那时只有“兰花”和“岔伞”,因为在封建社会女子不准玩灯,所以,那时“兰花”皆由青少年男子扮演。抗日战争时期,在藕塘抗日民主根据地,逢年过节和开庆功大会,人民群众自发地掀起玩《兰花灯》的热潮,老百姓、政府干部、新四军官兵都参加扭跳,并在唱词上赋予新的内容。建国后,人民又自发地将男扮女装的“兰花”改为女性扮演,每逢佳节,都有好几班,甚至几十班《兰花灯》争相表演,在锣鼓伴奏中,且歌且舞,借以欢庆丰收,喜庆佳节,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狮子舞:流行在站岗、东兴、九梓一带,表现劳动人民智慧、勇敢和大无畏精神。

  龙舞:流行于仓镇、池河、九梓、能仁等地,每遇天旱,人们舞龙祈雨,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新春佳节舞龙灯,常表达农民喜悦心情和祁求神龙福佑来年国泰民安。

  花车、花船:用竹篾扎制彩纸糊成,船心坐一美女,四周4-6人,船头渔翁撑篙,船尾老夫掌舵,在鼓乐声中,见风采柳,边歌边舞,十分活跃。

其他还有花挑、蚌舞、跑驴、大头和尚戏柳翠、五马破曹等,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曲艺

  定远境内流行的曲种有大鼓、琴书、评书、快板书、革命歌等,但主要的是大鼓、琴书。

  解放前,曲艺艺人没有固定演出场地,没有组织,各自拜师求艺。在农村集镇和庙会上设摊演唱,有时也到大的自然村庄或富裕人家说唱。解放初,县文化部门设立流动艺人管理组,管理曲艺队伍。1956年,县成立曲艺协会。至1960年,曲艺协会会员由解放初期的30人发展到67人。每个会员发一枚金属会员证章和一张会员证书,按月缴纳会费,凭证在县内外流动演出。1964年至“文革”期间,曲艺协会被迫解散,曲艺艺人也遭到不公正待遇。1974年10月,又重新考核、批准69人恢复说唱活动。1978年10月恢复定远曲艺协会,对全县167名曲艺人员进行考核,择优吸收69名艺人入会。为加强管理,制定了新的《协会章程》和《演唱守则》。1979年2月22日,县文化局正式下文成立曲艺管理小组。80—90年代,农村曲艺活动逐渐减少,曲艺组织名存实亡。

  定远曲艺艺人大部分识字不多,没有定型曲目,说唱内容较乱。为此,县文化馆曾帮助曲艺协会对《杨家将》、《瓦岗寨》、《包公陈州放粮》、《烈火金钢》、《平原枪声》等新、老书篇,进行加工、改编,并多次参加省、地曲艺会演。

  定远曲艺分南北两大派,南派以李学圣为首,使用木质搭板,以大鼓为主。北派以王家珍为首,使用金属钢板,以琴书为主。较有影响的曲艺艺人有甘华福、刘正先,后被调入省曲艺团工作。此外还有琴书艺人柏芳珊(女)、陶家英(女)、陈庆余(盲人),大鼓艺人庞玉芳等。庞玉芳熔南北两派大鼓艺术于一身,演唱时绘声绘色,在群众中影响很大。

  (一)鼓书 鼓书即《安徽大鼓》。演唱者一手执鼓槌,一手执搭板或鸳鸯板,边槌,边打板,边唱,边说,夹唱夹叙,韵味很浓,十分动听。

  (二)评词 说书者面前放一张条桌,桌上放一惊堂木,以白话方式叙述故事,有声有色。

  (三)琴书 一男一女两人合作,男人手操坠胡,女人一手执搭板,一手敲杨琴,有说有唱,有弹有敲。一般女的唱得多,音色甜美,娓娓动听,气氛热烈,节奏感很强,群众十分喜爱。

忘境界(2015-05-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