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3.6万网格员筑牢基层平安

家乡区县: 内蒙古扎鲁特旗

与67岁的马占国见面,是11月下旬的一个晚上。

“马叔,在哪儿呢?”

“刚晾晒完玉米,书记,网格有事啊?”

“媒体记者来了,想找您唠唠网格的事,您看是到您家,还是村部?”

“你们别跑了,我过去。”这是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红星街道大草房村党支部副书记王伟涛与村民马占国的一番手机通话,大草房村第四网格兼职网格员是马占国的另一个身份。

20分钟后,马占国来到村部,虽然带着厚厚的帽子,但两颊仍然被寒风吹得通红。“邻里之间大部分都是鸡毛蒜皮的事,有啥可唠的?”他快人快语,但老人的威望在这个不大村子里很管用。“很多事情往往在萌芽状态就被老马给按了下来。”红星街道综治办主任解辉对老马的工作直竖大拇指。

像马占国这样的专兼职网格员在通辽农牧区有36942名,他们在听民生、解民意、化矛盾、保平安、促发展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网格下沉建平安

少数民族聚居区、农牧业大市、三农问题突出,是摆在通辽市委、政府面前的实际问题。抓什么、怎样抓也就成了夯实通辽市平安工作的重中之重,源头化解的思路也逐渐清晰。

2013年12月19日,通辽市委办公厅、通辽市政府办公厅联合发文,成立“平安创建、百姓安居”等六大工程领导小组,自治区党委常委、通辽市委书记杜梓任领导小组组长,党委、政府相关负责人任副组长,领导小组的成立使平安通辽的落实有了制高点。

不久,通辽市综治委又出台《通辽市农村牧区嘎查、村网格化服务管理办法(试行)》,使平安通辽建设有了具体抓手。根据《办法》,按照“规模适度、无缝覆盖、动态调整”的原则以及资源分布、实有人口、生产生活的实际,通辽将全市2098个嘎查(村)划分为12587个网格,每个网格内30到100户不等,配备村两委成员、党员、村民代表至少3名固定的网格员,全市共选定36942名专兼职网格员。每个网格员要定期采集网格内农牧民基本信息,记录民情日记,开展政策宣传及法律宣传,及时处理农牧民的诉求,开展社会治安防范巡查,实现网格化服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

为保证网格员的工作效果,通辽市还统一制定了网格员服务管理目标、工作职责与内容,建立定期走访、定期分析、限时办结等制度,做到网中有格、人在格上、事在网中,形成了由嘎查(村)委会、嘎查达(村支书、村主任)、网格员组成的基层三级联动服务管理机制。

截至目前,今年通辽嘎查(村)网格内共排查上报各类信息18589件。

通辽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孟宪东认为,通过推行农村牧区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使基层服务管理的着力点变小,覆盖面扩大,管理更加精细化,为民服务更加具体化,有效地提升了农村牧区社会管理水平与农牧民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能力,从而实现了情况掌握在基层、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基层、工作推动在基层,使平安建设在基层得到有力推动。

网调一体促平安

因承包地边界纠纷,通辽市科尔沁区钱家店镇东花村村民顾有良与西才村村民霍军没少吵架,用顾有良的话说:把两家老辈们和睦相处几十年的感情都吵没了。基层网格员在走访中了解到此信息后迅速上报,科尔沁区调处中心及时启动调解工作,在摸清楚矛盾的焦点与各自的需求后,进行了有针对性调解,最后两家握手言欢。“就凭工作人员负责任的态度,我们也得各让半步,没话说。”霍军表示。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通辽在土地征收征用、房屋拆迁、土地权属争议、涉法涉诉等方面的矛盾日渐增多,由于这些问题与百姓的利益息息相关,如何有效化解矛盾,维护群众合法利益,成为该市亟需解决的难题。

依托市、旗县、乡镇(街道)、嘎查(村、社区)、网格五级矛盾排查化解平台,找准矛盾调处与网格服务管理的结合点,从源头上化解矛盾,是通辽的又一做法。

网格员能调解的案件,就地解决;对复杂的矛盾纠纷,网格员负责深入了解情况,做好登记,及时上报嘎查(村)综合服务管理工作站,由嘎查(村)两委班子集体研究解决;对嘎查(村)确实不能解决的重大矛盾纠纷,嘎查(村)在做好解释与稳控工作的同时,及时报上一级综合服务管理中心,按程序办理;对跨部门、跨行业、跨系统的“三跨”疑难矛盾纠纷,有综合服务管理中心组织相关部门会商解决。实现了网格员办小事、报大事,与上级组织配合办实事、解难题的有效对接,消除了服务盲点。

除此之外,市、旗县、乡镇(街道)、嘎查(村、社区)、网格五级矛盾化解平台,每月还要专门召开一次恳谈会,对排查出来的各类矛盾进行汇总分析,掌握矛盾纠纷的数量、类型、特点、动向及规律,研究重大复杂矛盾纠纷化解方案与预防计划措施,保证了矛盾调解与网格工作结合的实体化运作。

今年年初以来,通辽市共排查农牧区矛盾纠纷11303件,化解11038件,化解率达97.6%;防止民转刑案件14件37人。

信息网格筑平安

在大草房村村部调解室,《法制日报》记者通过视频连接设备,与红星街道调解室取得了联系,通过视频,双方都能动态地接收到彼此的视频信息。对疑难、复杂案件,视频联动实现了乡镇街道、嘎查(村)的异地接访、调解,实现两级调处平台联合办案。

通辽市委政法委副书记、综治办主任王孝义认为,此举对案件的调处、解决既能起到上下双向的监督作用,又能提升基层干部的依法调解矛盾的能力。同时,对偏远的嘎查(村)来说,视频联动还能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办案时间,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从通辽市政府所在地科尔沁区向东五十公里,就到了科尔沁区大林镇,在镇政府的一楼网格办,人们通过一台电脑、一个显示器,一个网格软件管理系统,就能查询到58个行政村、两个居委会、9.6万人的基本情况,涵盖综治、计生、信访、党务等方面内容。

“一开始,无论是基层老百姓,还是镇上的工作人员,对网格管理软件都有一个从看新鲜到逐渐适应的过程。”大林镇党委副书记王耘有着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深知基层工作的软肋在哪儿。随着对网格管理信息软件熟悉,李明调处室、党支部书记联合调解室等在该镇因时而生,这些不占编制的调解机构从今年3月开设到现在,接收群众法律、政策咨询400余人次,调处各类矛盾纠纷200余起,其中疑难纠纷49起,大林镇信访总量同比下降近50%,一举摘掉了矛盾多、问题多、上访多的“三多”帽子。

大草房村视频连接系统、大林镇的网格软件管理系统的建设,受益于今年年初通辽市启动的网格信息化建设项目。这个项目提出了构建社会矛盾联动化解、综合信息收集、人口分类信息管理等综合信息服务管理系统,打造全面覆盖、动态跟踪联通共享的网格化服务信息支撑体系,也给通辽市下辖各旗县、苏木乡镇未来的网格信息化提出了思路。

如今,网格化建设与信息化建设如何深度融合,网格员的管理与培训机制如何完善,网格员的待遇如何解决,已成为通辽政法人高度重视的问题,这些问题解决的快慢程度,直接影响着通辽基层平安建设的进程。

夏夏(2015-05-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