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古稀的段培堂一家五口人,儿子和儿媳带着孩子在外打工,家里的3亩田和5亩土全靠他和老伴耕种。每年,3亩田从育秧到栽秧,老两口至少要花十几个工,非常辛苦。
去年,县农技站组织农机专业合作社进行了机插秧试点,由农民每亩出200元钱给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育秧、栽秧,段培堂首先加入。
新屋村3组组长段培成告诉笔者:“去年农机专业合作社来试点的时候,多数村民不接受,担心机插秧会减产,全组52亩田只有10多亩加入。没想到,谷子收获后,我们用秤称重量进行对比,并没有减产,平均每亩还多收了200斤;以前的再生稻亩产量只有200多斤,机插秧的再生稻亩产量最高的超过了400斤。今年,全组26户村民把所有的52亩田都交给了农机专业合作社育秧、插秧。”
这种模式不仅让留守老人如释重负,就连中年人也拍手称快。因为,中年村民大多在外打工,每年回家育秧、栽秧、打谷子都是“麻烦事”。现在好了,不用操心,交少量的钱就能解决种田的大问题!
“国家对农业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对劳动力转移后农村无人种田的问题想了很多办法。”据现场指导机插秧的威远县农业局副局长曾进介绍,县农业部门在安排农业开发和农村扶持资金时,着重从解放农村劳动力入手,加大对种植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现在看到的这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就是去年花了40多万元扶持起来的,合作社只出了10%的资金,其余都是由项目资金进行补贴。
曾进说,去年和今年农业部门组织农机专业合作社进行“家政式服务”,也给予了资金进行扶持,村民交200元钱给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合作社便负责育秧、插秧,技术由县农技站全程跟踪服务,种子、化肥由农业部门补贴。因此,村民交200元钱后,连种子、化肥都不用管,农机专业合作社就能为村民把秧苗育出来栽到田里。
笔者了解到,所谓“家政式服务”,就是村民该育秧时,农机专业合作社来育秧;该插秧时,合作社来插秧;该收谷子时,合作社来收谷子。采用这种模式,村民每亩田交480元(其中280元为水稻收割费用),就可从育苗到收割都不用管,只管晒谷子归仓。威远县去年只试点了几十亩,今年一下子就增加到500多亩。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