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村芯子

家乡区县: 淄博市临淄区

周村芯子是山东省独特的汉族民间表演艺术形式,是明清时期周村老艺人从高跷和蜡烛灯台得到启发,依靠发达的织机技术集体创造的。其内容丰富宏伟壮观。每年正月十三、十四和十五将会在周村上演三天。芯子起源于明清时期的周村,后传至博山,嗣后又波及淄川、张店和临淄等地,至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周村芯子已被列入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周村芯子是一个独有的汉族民间舞蹈,是和周村花灯相辅相成,同步发展起来的,自唐宋以来至明清时期,周村的商业陆续发展规模渐大,商业街市分布完整,分工精细,配套完善,全国各
周村芯子
周村芯子
地乃至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客商纷纷来此进行贸易,带来了文化交流和经济的发展。当时周村庙宇众多,各种宗教都有不同的祭祀形式,各种庙会也应运而生,在庙会上有各种各样的汉族民间传统文化表演活动,由于观者众多,个高的能够尽情的看,个矮的和老人、小孩只能远远站着无法观看。为解决这一问题便逐渐出现了“踩高跷”等表演节目的形式,一些大型表演节目还扎制了人抬的舞台,演员站在上面进行表演,远远就能看见,周村芯子即在此进开始成形、发展,并逐渐传至四邻周边,《博山县志》对此有明确记载。芯子类似民间的抬轿,往往根据规模及剧情需要在底座四周彩饰了亭台楼阁、石桥彩虹、花卉等道具,踩芯子的大多是孩童,他们高悬空中,看不出有立脚之处。其实这是靠底座中通出的那根叫芯子的坚固铁棍支撑的,铁棍也被装扮成树枝,花束或其它道具,使人看不出来,抬轿上面有
周村芯子
周村芯子
高七八寸,宽五寸的小平台,芯子伸出平台之上。最上端,为演员们打制了一对脚踩的铁耳,上端在齐腰的地方,打制了一个T形铁腰卡。高耸空中的芯子上,一个凤冠霞帔、挥舞着长长的水袖的嫦娥高悬空中,最妙的是长裙下露出的两只脚,这就是所谓的三寸金莲吧,一只踩在一只精致的酒壶上,另一只则向后轻轻跷起,女孩的腋下及腰部被丫字形的钢叉护杆撑起,以确保安全,芯子抬起后护杆才被拿开。底座上是一个穿着精美的戏服的男孩,脚上穿着那种厚底的京剧中常见的靴,一出精彩的“嫦娥奔月”便要出演了。吴刚单手托着嫦娥,中间仅用极其脆弱的瓷质酒壶连接,嫦娥单脚站立,另外一只脚跷起,轻俏稳妥。踩芯子的孩子们扮演的大多是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知名人物。有脚踩风火轮的哪吒、有牛魔王的儿子红孩儿、有肩挑花篮正向人间撒花的天女小孩子们个个被打扮得有模有样,他们或站或坐或悬空于这些支柱上,彩服则巧妙地将支柱遮掩起来,这些戏装孩童便有亭亭玉立之感。芯子底座是空的,里面排列堆放着大小不等的石头,以保持芯子平衡,压箱石头的位置和 5多少,对整台芯子的平衡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看似轻巧的芯子其实重得很。一台大芯子所要出动的人员很多,16个抬芯子的,外加16个换班,1个吹哨子的,4个拿护杆的,5个锣鼓班子,2个推幡的,4个扯幡的,3个推招子的。芯子的大底盘往往都由彪形大汉抬着,他们背负重担、步调一致悠着向前走。高高在上的小表演家们则随着芯子的悠动而前后颤动,两个上肢不时的舞动一些符合自己所表演人物性格的动作。他们的双下肢被牢牢的捆绑住,不得动弹。担任“踩芯子”的孩童一般5至11岁,是全乡全村精心挑选出来的,既要扮相俊秀,又要体形轻巧,还得有点一站一坐几个小时的吃苦耐劳精神。上芯子前不给水喝,饿了就吃奶糖和鸡蛋,踩芯子虽然是一件苦差使,但周村的小孩最大的梦想就是踩一回芯子。

Alisa-Roy(2015-05-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