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文炳(1901-1967),字蕴仲,笔名废名,黄梅县黄梅镇人。1916年入省立第一师范就读。毕业后当小学教员,受《新青年》等进步书刊影响,决心致力于新文学事业。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留校任国文系教师。在北大求学时,参加“语丝社”,开始从事小说创作,亦写新诗、论文、翻译外文作品。其小说结集出版者有《竹林的故事》、《桃园》、《枣》、《桥》和《莫须有先生传》。作品多写故乡普通劳动者,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创的艺术风格,简洁淡雅,于平淡中寄寓哀怨。鲁迅谓其“具有意低徊,顾影自怜之态”。1932年后,一度中止文学创作,从事文学史的教学研究,著有《谈新诗》12章。抗日战争爆发后,回故乡任中、小学教员,其间曾精研佛学,著有《阿赖耶识论》一书。抗战胜利后,回北大任副教授、教授,续写《谈新诗》后四章。1947年,开始在《文学杂志》上连续发表长篇小说《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17章,以自传性写实小说描写故乡人民战时生活,深刻揭露当进内忧外患,“苛政猛于虎”的惨痛现实。
新中国成立后,继续在北大任教,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53年,调任东北人民大学(后改称吉林大学)教授兼中文系主任,当选为吉林省作协副主席、省政协常委。因患眼疾,手术后,处于半失明状态。仍致力于文学史和美学方面的教学和研究,著有《跟青年谈鲁迅》、《鲁迅研究》、《杜甫的价值和杜诗的成就》、《谈新诗》、《冯文炳选集》。1967年病逝于长春。
冯曾于1957年出版的《废名小说选》自序中写道:“在前进的伟大时代里,我希望我能有所贡献。”但自此以后,由于眼疾及生活局限,未能再写小说。其人生性静僻,内涵炙热,一生简朴,乡土气重,无学究气。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