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阳王世杰

家乡区县: 湖北省崇阳县

王世杰 - 生平经历
1911年肄业于天津北洋大学采矿冶金科,1917年获英国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士,1920年获法国巴黎大学法学研究所法学博士。回国后,1924年12月13日创办著名的《现代评论>周刊历任国立北京大学宪法学等科教授、国立中央大学比较宪法学教授、国立武汉大学首任校长(1929.02-1933.04)、国民党政府法制局局长(1927.06.17-1928.10.31)、教育部长(1933.04.21-1938.01.01、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两度)、外交部长(1945.07.30-1948.05.31)其间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总统府秘书长(1950.03.20-1953.11.17)、行政院政务委员、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04.28-1970.04.15)等职。
王世杰与王星拱
王世杰与王星拱 图册
曾一度任国民参政会主席团主席。1945年当选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并出任外交部长,赴苏签定“中苏友好条约”,嗣任巴黎和会代表团团长。1946年选任“制宪国代”,翌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赴台后,于1950年出任“总统府秘书长”,后因案辞职。1958年复出,任“行政院政务委员”。1962年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兼任“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常委。1970年受聘任“总统府资政”。国民党第七至十二届中央评议委员。1981年4月21日病逝台北荣民医院。临终前立下遗嘱,将其一生所收藏的所有字画书籍赠与武汉大学,终年九十一岁。

武昌起义后辍学南下,任湖北都督府一等秘书。1912年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时,受命组建国民党湖北支部,任组长。后因湖北军政府与袁世凯勾结,即脱离政府去武昌创办《经济杂志》。1913年考入英国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1917年入法国巴黎大学研究国际公法。巴黎和会时,被旅欧同学会推为代表,往见出席和会的中国代表,阻止签约。1920年春毕业,获法学博士学位。同年冬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后兼法律系主任。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任法制局局长兼海牙国际仲裁所裁判官。1928年10月南京国民政府实行五院制,12月成立立法院,受聘为首任立法委员。1929年任武汉大学校长。1933年出任教育部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军事委员会参事室主任、国民参政会秘书长,后为国民参政会主席团七主席之一。曾两度兼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1945年8月任外交部长,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1949年赴台湾,曾任“中央研究院”院长、“长期发展科学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
在台期间,曾与胡适、雷震等人创办《自由中国》杂志。著有《比较宪法》(与钱端升合撰)等书,用比较方法介绍资产阶级国家制度、政治制度和宪法理论。一九八一年4月21日,病殁于台湾荣民医院,临终前立下遗嘱,将其一生所收藏的所有字画书籍赠与武汉大学。终年九十一岁。
王世杰 - 曾经的部长
中国新闻史或许该记录这么一次有趣的会面:上世纪40年代,民国外交部长王世杰访美归来。当他走下飞机舷梯,离地面还有两级时,夫人萧德华迎上前去。由于她比王世杰整整高出一头,边上一个中央社记者便促狭地大喊:“快照相啦!不然王部长就太矮了!”众人大笑,王世杰却不以为意。
(图)1941年2月时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的王世杰于重庆
1941年2月时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的王世杰于重庆图册
但宽容只是对待记者时才有,在王世杰的下属眼中,这个“身材矮胖,一脸严肃,很有学者风度”的部长显然令人畏惧。曾有记者写道:“(只要王)走进外交部大楼,原本看报纸、聊天和吃零食的各司局办公室,立刻鸦雀无声……”
在学者傅国涌看来,这种“宽容”和“讲求秩序”的混合品质,正是那一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身上的强烈记号,他也将王世杰视为“观察上世纪30年代自由知识分子从政的一个标本”。
从政前,作为北京大学的宪法学教授,王世杰著述颇丰。他与钱端升合著的《比较宪法》一书,已成一代法学名著,至今仍被学界广泛引用。1924年,他主办《现代评论》周刊,提出“无顾忌、无偏党,无阿附”口号,由于批评政府,针砭时弊,曾多次被当局没收、查封。
尽管与王世杰本人的政治信仰截然不同,《现代评论》仍发表了许多介绍马克思主义、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文章。在李大钊遭军阀杀害后,这位法学家写下题为《党狱与领事裁判权》的评论,向当局提出强烈抗议。稿子送审后被毙,当期的《现代评论》便开出“天窗”,并在目录中保留了题目。
1929年,王世杰出任国立武汉大学首任校长,他在演讲中提出办学思路:“……只有经费独立,学校才能自主办学,不受政党集团、行政机关的干扰……只有教授治校,才能避免学校沦为‘官府衙门’,从而求得学术的自由。”
也因此,在上世纪30年代初王世杰弃学从政后,西方媒体普遍看好。《曼彻斯特导报》盛赞王是“具有大才干而思想 (图)1948年4月王世杰外交部长
1948年4月王世杰外交部长图册
开明的自由派”。《泰晤士报》也认为,“自由派分子在国民党里的优越地位明显增强了。”而傅国涌把王世杰从政称为“浸透了理想主义色彩的努力”——“他想根据西方的民主原则,一点一滴地从事政治制度的改革。”
在当时的国民党大员中,王世杰是个另类。他不烟不酒,生活简朴,极少娱乐,不坐专车,上下班皆步行。任教育部长时,长子王纪武考学失利,时任中央大学校长的罗家伦是他的下级,又曾是他的学生,有人建议他为儿子说一下情,他坚决不允。王纪武最终只能以旁听生身份在中央大学读书。
王世杰半生为民国高官,但他发表的所有文章,从未用过当时公文中流行的“共匪”字样。言谈间,对蒋介石、毛泽东、周恩来都敬称“先生”。1943年抗战期间,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发表,规定大小官员都要写一篇“读后感”。因文中有无数攻击共产党的语句,王世杰看后,十分坚决地予以否定,并亲书“君子不念旧恶”六个字,交给蒋介石。
一位共事多年的同僚曾评道:“雪公的气质,尤不宜于官场生涯。官场习气,多的是巧言令色之辈,而他要言不烦,不苟言笑;官场习气,多的是酒肉征逐的应酬,而他生活谨饬,几乎全无世俗的嗜好。单单这两款,就足以使他独来独往,无朋党奥援。”
傅国涌也认为,上世纪30年代起,以王世杰、蒋廷黻为代表的一批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进入国民党政府,他们具有一定的民主意识和出色的行政领导才能,无论治学还是从政,也都竭尽所能,但“大厦依旧坍塌”。
“……在一个独裁制度下,知识分子参政,又能发挥多大的作用呢?”傅国涌追问。
1949年后,王世杰迁往台湾,不久便因多次批评政治黑暗、特务横行而遭贬职。直到6年后,年近60岁的王世杰才找到一生归属之地——“中央研究院”。这位新任院长增设了物理、经济两个研究所,在各重点大学成立数、理、化、工程生物等研究中心,广筹经费,充实设备,改善科研人员待遇。他不时地去“中研院”,像一位普通学者般“隐入座席”,听名流们演讲,直至逝世前两个月。
1981年4月21日,王世杰病殁。临终,他立下遗嘱,将其一生收藏的70余幅珍贵字画赠予武汉大学。身后,子女遵其遗嘱,在墓碑上去掉所有头衔,只刻“前国立武汉大学校长王雪艇先生之墓”。
王世杰 - 传奇人物
国民政府中央法制委员会,委员,1927年
国民政府法制局,局长,1927年6月17日-1928年10月31日
国民政府湖北省政府,委员,1927年12月-1928年/1932年3月-
国民政府湖北省政府教育厅,厅长,1927年12月-1928年/1932年3月-
海牙公断院,公断员,1928年/1934年
国民政府法官惩戒委员会,委员,1928年5月28日-1928年12月13日
国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员,1928年11月7日-
国立武汉大学,校长,1929年2月-1933年4月
国民政府国难会议,会员,1932年1月-
国民政府全国经济委员会,委员,1933年
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1933年4月21日-1938年1月1日
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筹备委员,1934年10月
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主任委员,1934年10月
国民政府整理内外债委员会,委员,1934年11月-1936年
中央研究院,(第一届至第十届)评议员,1935年6月-1981年4月21日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事室,主任,1938年
国民政府政治部,指导委员
国民政府国民参政会,秘书长,1938年6月-1943年9月
中国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1939年11月-1942年/1944年11月-
国民政府外汇管理委员会,委员,1941年
国民政府中央设计局,秘书长,1941年-1943年9月
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监察会,(第一届)监察,1943年4月
国民政府国民参政会主席团,第三届主席,1943年9月-1945年7月
中国访英团,团长,1943年11月
国民政府监察院,第六届监察委员,1945年5月
国民政府国民参政会主席团,第四届主席,1945年7月-
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1945年7月30日-1948年5月31日
国民政府制宪国民大会,代表,1946年-1947年
国民政府,委员,1947年4月18日-1948年
国民政府行政院,政务委员,1947年4月23日-1948年5月31日
国民大会,(第一届)代表,1948年-1981年4月21日
中央研究院,(第一届至)院士,1948年3月-1981年4月21日
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1948年5月31日-1948年12月22日
国民政府行政院,政务委员,1948年5月31日-1948年12月22日
国民大会主席团,(第一届)主席,1948年9月
总统府,秘书长,1950年3月20日-1953年11月17日
中国国民党,(第七届)中央评议委员,1952年10月-1957年10月
中国国民党,(第五届)中央候补监察委员
中国国民党,(第八届)中央评议委员,1957年10月-
行政院,政务委员,1958年7月14日-1962年5月19日
中央研究院,(第四任)院长,1962年4月28日-1970年4月15日
国家长期发展科学委员会,委员,1962年12月31日-1968年
中美科学合作委员会中国委员会,主任委员,1964年4月-1978年12月
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常务委员,1967年-
中国国民党,(第十届)中央评议委员,1969年4月-1976年11月
总统府,资政,1970年4月15日-1981年4月21日
中国国民党,(第十一届)中央评议委员,1976年11月-1981年4月
中国国民党,(第十二届)中央评议委员,1981年4月-1981年4月21日

行者SH(2015-05-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