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托子是的山西省汉族名吃。苦荞麦粉成浆加工后,装入碗或盆中冷却后,即可食用、因其状而得名,口感奇特,清热、解毒。碗托子有两种一种是用苦荞麦面做的,呈黄色。还有一种是用面粉,淀粉做的,呈白色。
碗托子,是晋中的一种传统风味小吃,也是佐酒佳品,具有浓郁地方特色。 碗托子为清光绪初年,平遥县城南堡的名厨董宣师付所创,距今已有已有100多年的历史。1900年(即光绪26年),慈禧太后一行避祸西安,路经平遥时,食用了董宣的碗托子,赞不绝口,并赐予重赏。传说,从此碗脱则被封为御膳,于是碗托子名声大震,以后渐渐流传到民间,成了饭铺摊点中常见的一种风味小吃食品。 碗托子主要由白面粉制作。它集凉粉与灌肠的优点于一身,既有凉粉的清爽利口,又有灌肠的浓烈香味,精而不腻,滑利爽心。夏可凉拌,冬则热烹,老少皆宜,四季风行,是人们机喜爱的一种风味小吃食品。
将新磨制的苦荞麦面用滚开水烫一下,去苦煞涩。苦荞麦面烧过之后,加水打成糊状,轻轻拌入水锅里。锅中的水要不多不少,恰到好处。水多了,做出的碗饦发粘发绵,水少了碗饦显硬易碎,口感不好。面入锅后,先用猛火烧开,然后再用小火慢慢熬熟。边熬边搅,防止焦锅。熬熟后要及时起锅,用勺将熬熟的苦荞麦面糊舀入碗中或盆内,置于阴凉处,晾上几个小时即可食用。
食用时,从碗里或盆里取出碗饦子,用刀打成条状或小块,加上芥末、精盐、香醋、辣椒油,搅拌均匀,吃起来清爽提神,百吃不厌,美味可口,越吃越馋,一年四季,均可使用。还具有清热、解毒之效。
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种做法,将荞面和白面放入盆内拌匀,加水用小勺将面搅拌成稀糊状。用小勺将面糊舀入小碟内,上笼蒸8分钟即熟,取出晾凉即成碗托,食用时切块,调以酱油、醋、盐、芥末、辣椒油、蒜泥、葱花即可食用。也可用豆芽配以酱油、盐、蒜泥、醋炒着吃。
还有第三种做法就是将荞麦精粉用盐水拌成面穗,再加水调成糊状,盛于碗内,用急火蒸至半熟时,搅动一次,以防沉淀,熟后冷却即成。荞面碗托宜凉调,宜热烩,或浇以素汤,或拌以肉酱。不仅是待客之佳肴,还有疏通肠胃,清燥热,抻便之功用。外地人到此,无不以一尝为快。现五台县城专营此业者甚多,还有在外地高摊应市,深受食客欣赏。
能力秀主页:http://www.wm23.cn/dimiter
梧桐子主页:http://www.wutongzi.com/uc/52755152.html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niangguigui/home?wvr=5
我的词条:http://www.wm23.com/wiki/uc/88394.htm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