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羹—阳山人民的“黄金食品”

家乡区县: 清远市阳山县

麦羹在阳山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阳山人的饭桌上常免不了要放上一盆金黄色的麦羹。在阳山,麦羹可以当粥亦可以当饭,阳山人渴了喝一口麦羹,饿了喝一口麦羹,闲暇无事也会喝一口麦羹。阳山的一些家庭一早便煮上一大盆麦羹,全家男女老幼一天当中不时要喝上一口麦羹解解嘴馋。而随着当地旅游业的发展,阳山麦羹也成为外地游客到阳山必尝的美食。昔日救命粮今天成了餐桌宝
说起阳山麦羹,还得从当地盛产的玉米说起。玉米,阳山人称之为包麦。玉米在阳山种植的历史已有260年。阳山县志记载,自清乾隆12年玉米传入阳山后,便成为与水稻、番薯并列的阳山三大粮食作物。
阳山地处石灰岩山区,山地多、田地少,适宜于玉米生长,故种植面积和产量都较大。解放初至上世纪70年代中期,阳山玉米的种植面积在13万—14万亩,占全省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的三分之一,是当时广东玉米生产的大县。进入上世纪80年代,玉米种植面积曾经扩大到16万多亩。由于大面积种植杂交良种,并且培育出含有本地农家玉米血缘的“阳单82”品种,单位面积产量不断提高,1993年总产更达3万吨以上,成为阳山玉米生产的最高峰时期。近年来,虽然种植面积有所下降,但每年的种植面积仍然保持在11万—12万亩之间。
而阳山麦羹,正是以玉米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阳山地区种玉米盛行,也让麦羹走进了千家万户。麦羹虽然看似平常,却是阳山人的至爱,喂养了一代又一代阳山人。解放前至上世纪70年代后期,阳山的农民以玉米为主粮,在经济困难时期,地处石灰岩山区的阳山农民过着“餐餐麦羹无餐饭”的生活,以麦羹度过艰难的岁月。改革开放以后,当地的生产力得到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吃上大米饭已不成问题,但是每天食谱中仍离不开麦羹。

 

vivi(2015-05-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