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市2012年全国县域经济排名127位[6],2011年、2012年全省县域经济综合排名第3名。2012年,宜都产值过200亿元产业集群1个(精细化工),过100亿元产业集群1个(装备制造),过50亿元产业集群3个(生物医药、食品加工、新型建材)。宜都市工业园区晋升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13平方公里的枝城高新技术示范园、高坝洲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初见雏形。[7]
201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5亿元,规模工业总产值629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1亿元,财政总收入25.9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0.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3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415元。
宜都市被表彰为全省“三农”发展先进县市。农业生产喜获丰收,柑桔、茶叶产量分别突破48万吨、1万吨,生猪出栏76.4万头,水产品产量1.3万吨,均创历史新高。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推进,宜都市被表彰为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市。大实蝇联防联治成效明显,柑桔产业健康发展。农产品加工和配套服务业加快发展,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64家,其中国家级1 家、省级6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96家,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126.7亿元。土老憨公司被认定为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镇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4个乡镇跨入全省百强乡镇行列,3个乡镇财政收入突破亿元大关。
产业结构
对沿江平原、中部丘陵、南部山区进行了重点规划,沿江平原地区以城镇带建设和工业园区建设为主,中部丘陵地区以发展旅游业和高效农业为主,南部山区以发展生态农业为主。
1、培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医药化工、电子、建材、食品加工四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能源、纺织、机械三大传统产业,形成了“4 3”工业经济特色板块。医药化工业——以精细化工、成品医药为重点,发展高浓度化肥和生物制药,重点支持宜化楚星、大江、宜昌鄂中化工、宜昌欣龙、东阳光医药等企业发展。建材业——大力发展高标号水泥、中高档卫生洁具和墙地砖,积极发展新型建筑材料,重点支持宜昌华新水泥、惠宜陶瓷、首佳陶瓷等建材企业做大做强。宜都市已形成水泥450万吨、490万件高档卫生洁具、300万平方米中高档墙地砖的年生产能力。电子工业——依托东阳光化成箔、新京都电子公司,发展化成箔、PTC电子元件为主的电子材料,培植电子元配件、网络器材、教学设备等产品的开发。食品工业——以浙江丰岛、宜红茶业、天峡鲟业为依托,重点发展以软饮料、罐头为主体的食品工机械加工业——以船舶制造、输送机械、机械配件为重点,已形成年造船8.5万载重吨的生产能力。纺织工业——以清河股份、南清纺织、宜昌欣龙熔纺为代表的纺织骨干企业,通过提升产品质量,扩大生产规模,开发适用型纺织产品,提高服装制造水平。能源工业——重点发展东阳光火电厂,支持化工企业余热发电项目,提高水电、煤炭企业生产能力和装备水平。
2、实施企业“成长”工程,宜都市规模企业达到105家,其中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到18家,其中过10亿元的3家,过5亿元的4家。税收过千万元的达到8家,过500万元的6家。省级高新技术达到9家。外贸出口企业发展到34家,出口商品达到7大类20多个品种,出口额达到7500万美元。外商投资企业达到20家。全年实际利用外资2069万美元。
3、形成陶瓷机械、电子医药、化工建材、食品加工等四大分区,聚集规模企业81家,2007年实现规模工业产值100.5亿元、销售收入98亿元,实现税收5.0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0亿元,已成为亚洲最大的季戊四醇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化成箔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大环内脂类抗生素发酵基地和全省最大的卫生陶瓷生产基地。在全省92家县市区工业园中,综合考评排名第一位。
4、创建1个国家级星火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2个省级星火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1个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51个科技中介服务机构,9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46个企业单位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的技术合作关系。推广转化科技成果134个,申请专利67项,授权专利20项。东阳光生物医药技术创新中心研发的“红霉素发酵工业用菌种改造和过程优化控制技术”,被列入“十一五”国家“863”计划生物和医药技术领域重点项目。2007年,宜都市高新技术产值29.8亿元,增加值达到10.9亿元,分别占规模工业产值、增加值的27.6%和35%。宜都市现拥有中国名牌产品1个、省级名牌产品10个、著名商标3件。
5、发展柑桔、茶叶、畜牧、水产四大特色产业,建成23万亩优质柑桔、7万亩优质茶叶、70万头生猪、18万只山羊、1万吨清江鱼等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实现了人平拥有1亩高效经济林的目标。已成为“中国柑桔之乡”、中国最大的宜红工夫茶生产基地、中国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中国最大的人工养殖鲟鱼生产繁育基地和鲟鱼鱼籽酱生产基地。宜都市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44.9万亩、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达16个。清江鲟鱼、宜都蜜柑,天然富锌茶,宜红功夫茶等一批名优农产品。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0家,其中国家1家、省级4家、宜昌级13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1家。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