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摄书苑有几人,崔公声望独超群。砚田苦耕历岁月,笔力苍劲见精神。发扬晚晖心惓惓,培养新秀意殷殷。闲来诗酒且自娱,庭前花草又青春。”这首被王桂生(笔名丹辉)珍存的吴云涛先生诗作,赞扬的正是堪称当代聊城书苑泰斗的崔鼓源先生。
苦练书法
自成独特风格
崔鼓源(1914—1993),原名崔遵釜,字晋泉,祖籍茌平县崔何庄。其曾祖崔穆之是咸丰十年(1860年)进士,于东昌古城楼东大街路北置宅,建了“崔家公馆”,崔氏始居聊城。
崔先生曾对王桂生讲起过他早年的经历。先生童年时,他家还过着较为富裕的生活。父亲崔铭涛先后将他送到清末秀才、名塾师葛小州和一位靳姓拔贡跟前读书。他受家族诗书继世的影响,十分好学。又因崔氏家族历史上就以“崔字”出名,爱好书法成为家风遗传的习性,他也因此痴迷于临池练字。
后来,由于战乱等原因,崔先生家境破落,生活开始变得日益艰难,但他爱文习字的痴性丝毫没有减退。他早年临习过颜、柳、欧等多家字体,尤以颜体书法为主,临习过颜真卿的《自书告身帖》《东方画赞》等。他对天津华世奎的颜体字爱之有加,长期坚持临摹。后来,他又学习隶书、篆书及篆刻技艺。
由于先生持之以恒的临帖,又善于取长而补短,将众家优势融会贯通,使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的字丰润遒劲、典雅俊逸、形神兼备。笔画厚重,但字不臃肿;体态丰满,而筋骨内含。吴云涛先生评价说:“虽宗真卿法度,而兼张迁、曹全精华,气韵之美自成一家。间架结构劲健明快,犹如断金切玉;字之规矩严谨,一丝不苟,堪为后学典范。”
名满聊城
书法服务社会
抗战爆发之前,先生曾在原临邑县政府担任文职官员。抗战初期,他在范筑先部队参加抗日工作,负责翻译电报及书写标语、告示等。抗战胜利之后,一度在驻济南的国民党部队军训科中从事书写、记录等工作,不久即潜归故里。
民国年间,西关吕祖庙准备举办庙会,请来多位书法家书写会标。他们各展才华,写出风格迥异的榜书等待会首选定。会首感觉众多字幅不尽如意,正在踌躇之际,一个青年人拿着刚刚写就的字幅递了上来。会首一瞧,好一幅笔力刚劲、饱满雄浑的颜体大字,不由翘指赞道:“好字!会标就它了。”这个青年人就是崔先生,他从此扬名聊城。
上世纪三十年代,崔先生还和族兄崔蕴璞、篆刻家范敬修等人创办“铁石印社”,他们合作篆刻了梁山人物系列印章,共一百零八枚,古朴精致,形象生动,见者称绝,誉为神品。
那时,位于楼东大街路南的中医老店“益寿堂”的通天招牌,由于年久风化而毁坏,店主重新制作了九米高的招牌,准备请当世名家写字。由于原牌匾字体是清代名人所写,被请者顾虑不如前人而被人笑话,所以没人愿写。先生应邀而来,在白底招牌上以黑漆书写了“尊古炮制妙传手方”“川广云贵地道药材”,店主认为超越了原来牌匾字迹,惊呼神笔,来往路人也都称赞不已。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许多政府文告、法院布告多由他书写。许多机关、企业、学校也都请他题字。他在聊城留下了众多墨迹,如东关大街时装厂厂名,聊古庙遗址碑文,瑞香村、凤城茶庄、凤鸣轩、时珍堂等牌匾,《聊城商业志》等书籍的书名题字,还有老城里人民公园中亭子上的匾额等。此外,他在1951年为东阿单庄乡魏庄写过家谱;后以小楷为聊城师范学校书写了讲义;一些家庭中至今还悬挂着他书写的中堂、对联。
清风高节
厚德长留人间
建国初期,崔先生因为孩子多,家境相当困难。他在石印社从事雕版工作,后入聊城文具社,当时工资都比较低。晚年还在一些单位、学校看过大门,收入也不高。尽管生活清贫,但因先生书艺高超,品德高尚,广受世人尊重。
改革开放之初,文艺的春天来临,书法艺术和书法家开始受到社会的广泛尊重。崔先生的声誉在聊城书法界和民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几乎所有的聊城书法爱好者都推崇他的造诣,他成为公认的地方“第一书法家”。
1980年,刚参加工作的王桂生上门求教,被崔先生收为弟子。先生先后为他书写了《春夜宴桃李园序》等字帖,让他临写,并不厌其烦的督导指点。与崔先生有亲戚关系(喊先生姑爷爷)的逯仁德,也得到他的教授。他曾为逯仁德书写《卖柑者言》《陋室铭》等字帖,让他临摹练习。还有一些青年书法爱好者也登门求教,先生从不嫌烦,总是悉心教诲。
1988年秋,政府出资在光岳楼举办了“聊城著名书法家崔鼓源书法展”,历时半个月,观者云集,好评如潮。
约在1987年,聊城地区博物馆请他为革命烈士展厅写前言和图片注解,当时报酬很低(每天1元),而他已经七十多岁,体弱多病,但是他欣然应允。他说,这个工作有意义,给钱不给钱都得做。几天后,由于病体难支,他又推荐自己的老友吴云涛、徒弟李善民两人去写。
常有慕名登门求字者,先生从来不拒之门外,更没有收取过一分钱。他一生淡泊名利,与地方文化名人多有交情,和叶松樵、李士钊、吴云涛、范敬修、吴洪侠(居上海)等堪称莫逆之交,彼此切磋书艺,探讨学问。
1993年农历八月初四,八十虚龄的崔先生与世长辞。
聊城书苑失泰斗,千百同仁共缅怀。先生虽已远去,但在晚辈人的心目中,已经成为永恒的师表,不朽的典范。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