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兴宗祠续写渝北文化根脉

家乡区县: 重庆渝北区

      宗祠文化,是包括姓氏、宗族、宗祠等内容的一种传统民俗和文化现象,植根于民间,传承于百姓,表达了中国传统的道德情操,浓缩了建筑、绘画、书法等文化元素。在渝北的宗祠文化中,属龙兴宗祠最为著名。  如今,走进龙兴宗祠,青色的砖瓦、精美的窗花、动感十足的浮雕……处处散发着古色古香的气息,让人仍能感受到它深厚的宗亲文化渊源。

  目击

  祠堂规模宏大 以姓氏文化为主题

  龙兴华夏宗祠系在原址上复建,复式四合院布局,由前厅、正厅、厢房、东西厢院组成,呈中轴对称,均为穿斗梁架结构。

  祠堂建筑运用木雕、石雕、彩绘三大工艺,把祠堂点缀得富丽堂皇、雄伟壮观。

  说华夏宗祠是集宗祠文化的大成者,一点也不为过。它建于2003年,是我国西南地区唯一一个以姓氏文化为主题的大祠堂。

  厚德堂供奉炎黄二先帝石像,始祖堂陈列了107个姓氏始祖塑像。两堂之楼上楼下,立有174块姓氏流源碑,系统地介绍了174位常见姓氏的源流、郡望、发源地等多方面的内容。不管是哪个姓氏的人群,都可以从中了解到祖辈源流和世系辈序,对研究家族历史亦有很大的帮助。

  讲述

  清明会 50多“姓”齐聚祠堂

  原龙兴镇文化站站长、贺氏家族后人贺柏栋告诉记者,华夏宗祠原名贺家祠堂,解放后收归国有,建筑面积达1500平方米,是典型的三厅两堂式结构。

  贺柏栋生于1943年,在他模糊的儿时记忆中,还留存着一些过去家族宗祠内的祭祀活动。

  贺柏栋记得最清楚的要数“清明会”:“宗祠是同一父系家庭共同祭祀祖先,讨论宗族事务和教育后代的房屋场所,而清明会,是同一父系家庭在清明节召开的代表会或全体成员会。”

  贺柏栋说,那时候龙兴古镇每年都有50多个姓氏的宗族召开清明会,这一天,附近各条道路都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声音

  宗祠具有较高文物价值

  “祠堂文化作为地方传统文化,是最具个性特征的文化,有着突出的地域性,它所承载的是千百年来历史文化的积淀。”区文物管理所副所长、副研究馆员刘春鸿告诉记者,宗祠又称宗庙、祖祠、祠堂,是供设祖先的神主牌位、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又是从事家族宣传、执行族规家法、议事宴饮的地方。

  刘春鸿介绍,龙兴宗祠坐落在渝北龙兴古镇,至今仍保留着的有刘家祠堂、江氏祠堂、包家祠堂等。这些祠堂,建筑考究,风格各异,有深宅大院、四合院等。从室内设置来看,有始祖堂,供着祖先像和灵位;有议事厅,供会议之用;有生活用房,住宿、食堂一一俱全,有的还有戏楼。

  为什么龙兴镇的宗祠这么多?刘春鸿说,龙兴镇在明清时期就是大镇,现有人口95%是“湖广填四川”来的后裔,很多宗族的族谱直接以移民为起点,可以说是属于“湖广填四川”的一个缩影。除宗祠外,会馆建筑也是移民文化的重要代表,龙兴镇原禹王宫(新庙)、龙藏寺(老庙)就是重要的会馆建筑,是先民留给龙兴的重要遗产。

peggy333(2015-05-1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